“能”与“势”:生态学与物理学交叉视角下的跨学科知识交流动力模型研究
叶光辉, 彭泽, 李松烨, 夏立新
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武汉 430079
“Ability ”and “Potential ”: Research on the Dynamic Model of Interdisciplinary Knowledge Communi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Ecology and Physics
Ye Guanghui, Peng Ze, Li Songye, Xia Lixin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摘要 在学科界限日益模糊、学科壁垒逐渐被打破的背景之下,通过跨学科知识交流行为获得不同学科知识来解决更加综合、复杂的学术问题成为越来越多的学者选择的研究模式。为识别推动跨学科知识交流行为发生的动力大小以及跨学科知识交流的热点方向,本文构建了生态学与物理学交叉视角下的跨学科知识交流动力模型。①将物理学中势能的相关概念和生态学中生态位的相关概念移植至跨学科知识交流领域,并论证其可行性与必要性;②以知识主体的知识存量为基础,融合知识主体所处网络结构特征和知识主体的知识生态位宽度,计算知识主体的跨学科知识交流势能;③以知识主体间的跨学科知识交流势能差为基础,结合主体间的知识生态位重叠度,量化知识主体间的跨学科知识交流趋势,构建知识主体维度的跨学科知识交流动力模型;④以知识交流网络为研究对象,描述整个网络的跨学科知识交流行为活跃程度和网络的演化进程,构建网络维度的跨学科知识交流网络演化动力模型。最后,本文以health informatics领域下学者的跨学科知识交流网络为实证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并分析跨学科知识交流网络的演化进程和规律。
关键词 :
跨学科 ,
知识交流 ,
动力模型 ,
知识生态 ,
知识势能
收稿日期: 2023-08-29
基金资助: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面向共景治理的突发事件舆情演化计算与决策耦合模型研究”(23YJC870011);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据画像视域下的城市突发事件舆情共景治理模式研究”(2022CFB006)。
作者简介 : 叶光辉,男,1986年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信息检索、信息融合,E-mail:3879-4081@163.com;彭泽,男,1999年生,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跨地域科研协作分析;李松烨,男,2000年生,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跨地域科研协作分析;夏立新,男,1968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数字图书馆、信息组织与检索;
引用本文:
叶光辉, 彭泽, 李松烨, 夏立新. “能”与“势”:生态学与物理学交叉视角下的跨学科知识交流动力模型研究[J]. 情报学报, 2024, 43(6): 644-657.
Ye Guanghui, Peng Ze, Li Songye, Xia Lixin. “Ability ”and “Potential ”: Research on the Dynamic Model of Interdisciplinary Knowledge Communi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Ecology and Physics . 情报学报, 2024, 43(6): 644-657.
链接本文:
https://qbxb.istic.ac.cn/CN/10.3772/j.issn.1000-0135.2024.06.002 或 https://qbxb.istic.ac.cn/CN/Y2024/V43/I6/644
1 严玲艳, 张窈. 基于结构洞理论的在线学术社交用户中间人角色分析[J]. 情报杂志, 2022, 41(11): 164-170. 2 王晓玲, 康旭东. 基于扎根理论的超学科科研协同机制研究——以中国重大装备制造为例[J/OL].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3-10-24) [2024-01-17].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42.1224.G3.20231023.2257.002.html. 3 褚晓泉, 刘德兵, 仇瑜, 等. 基于智能情报挖掘的技术甄别发展现状及趋势预测研究[J]. 工程管理科技前沿, 2022, 41(3): 7-14. 4 王忠义, 彭思源, 夏立新. 跨学科知识组织的概念关联研究[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22, 48(3): 43-62. 5 叶光辉, 王灿灿, 李松烨. 基于SciTS会议文本的跨学科科研协作新兴主题识别及预测[J]. 情报科学, 2022, 40(7): 126-135. 6 张海涛, 吴艳玲. 基于知识势能的高校科研团队内部的知识转移机理[J]. 图书情报工作, 2010, 54(20): 110-114. 7 薛佳敏. 基于知识生态理论的工程项目合作团队知识转移研究[D]. 北京: 北京交通大学, 2020. 8 曾德明, 胡淼鑫, 禹献云. 基于知识位势的员工知识转移激励机制研究[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1, 34(5): 46-49. 9 李莉, 党兴华, 张首魁. 基于知识位势的技术创新合作中的知识扩散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7, 28(4): 107-112. 10 杜静, 魏江. 知识存量的增长机理分析[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4, 25(1): 24-27. 11 Willcocks L, Hindle J, Feeny D, et al. It and 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 the knowledge potential[J]. Information Systems Management, 2004, 21(3): 7-15. 12 杨皎平, 侯楠, 王乐. 集群内知识溢出、知识势能与集群创新绩效[J]. 管理工程学报, 2016, 30(3): 27-35. 13 陶长琪, 彭永樟. 制度邻近下知识势能对区域技术创新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J]. 当代财经, 2018(2): 15-25. 14 Yang F, Dong K L, Yang L, et al. The effect of evasive knowledge hiding on dual innovation behavior under low knowledge potential difference: hinder or promote?[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23, 161: 113770. 15 刘景东, 党兴华. 不同知识位势下知识获取方式与突变创新的关系研究[J]. 管理评论, 2013, 25(7): 88-98. 16 郑秀榆, 张玲玲. 基于知识位势的组织知识转移与共享的激励机制研究[J]. 中国管理科学, 2008, 16(S1): 606-612. 17 孙月. 协作研发网络与知识生态位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机理[D]. 北京: 北京交通大学, 2019. 18 曹凑贵. 生态学概论[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19 Grinnell J. Field tests of theories concerning distributional control[J]. The American Naturalist, 1917, 51(602): 115-128. 20 Elton C S. Animal ecology[M]. New York: Macmillan, 1927. 21 Hutchinson G E. Concluding remarks[J]. Cold Spring Harbor Symposia on Quantitative Biology, 1957, 22: 415-427. 22 Pór G. The ecology of knowledge: a field of theory and practice, key to research & technology development[C]// Consultation Meeting on the Future of Organisations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of the European Commission’s Directorate-General Information Society Technologies, Brussels, 2000. 23 张肃, 靖舒婷. 众创空间知识生态系统模型构建及知识共享机制研究[J]. 情报科学, 2017, 35(11): 61-65. 24 丁敬达, 谢瑞霞. 基于生态位宽度的学术期刊评价研究[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22, 45(1): 17-21. 25 高伟.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新疆高校学科建设竞争态势测度[J]. 管理评论, 2020, 32(1): 132-141. 26 Kennedy B W. What is a knowledge ecosystem?[J]. Lab Animal, 2013, 42(10): 391. 27 Bray D A, Croxson K, Dutton W H, et al. Sermo: a community-based, knowledge ecosystem[J/OL]. SSRN Electronic Journal, (2007-09-24). https://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1016483. 28 崔严方, 张卓. 结构、关系与技术生态位: 基于合作与知识双网络的视角[J]. 科技管理研究, 2019, 39(11): 159-167. 29 宓浩, 刘迅, 黄纯元. 图书馆学原理[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8. 30 关智远, 陈仕吉. 跨学科知识交流研究综述[J]. 情报杂志, 2016, 35(3): 153-158. 31 叶光辉, 彭泽, 毕崇武, 等. “数字人文”领域科研协作知识交流中的学科交叉与地域交叉测度分析[J]. 情报学报, 2022, 41(5): 512-524. 32 蒲姗姗. 基于知识互补的科研合作专家推荐模型研究[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8, 41(8): 96-101. 33 魏巍, 刘仲林. 跨学科研究的社会网络分析方法[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9, 30(7): 25-28. 34 白杨, 杨慧民. 虚拟学术群组用户跨学科科研合作行为研究——以科学网和Mendeley为例[J]. 科学管理研究, 2023, 41(5): 46-56. 35 毕崇武, 彭泽, 沈雪莹, 等. 知识扩散视域下知识单元的学术价值计量研究[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23, 46(5): 75-83. 36 邱均平. 基于作者合作、引证、链接关系的知识交流研究[J]. 图书情报知识, 2011(6): 4. 37 马翠嫦, 曹树金. 信息分散下的信息行为——基于国外图书情报学领域跨学科研究的回顾[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4, 40(1): 60-72. 38 李长玲, 牌艳欣, 荣国阳, 等. 基于社交媒体弱关系的跨学科相关知识组合识别[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22, 45(3): 125-132. 39 Cronin B, Meho L I. The shifting balance of intellectual trade in information studie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8, 59(4): 551-564. 40 Cronin B, Pearson S. The export of ideas from information science[J].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1990, 16(6): 381-391. 41 赵星, 谭旻, 余小萍, 等. 我国文科领域知识扩散之引文网络探析[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2, 38(5): 59-67. 42 吕海华, 李江. 1987—2016年跨学科知识流动的规律: 一个新的视角“学科势能”[J]. 图书情报知识, 2021, 38(4): 125-135. 43 叶光辉, 彭泽, 毕崇武, 等. 引文内容视角下的引文网络知识流量研究[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20, 43(12): 11-18. 44 彭泽, 叶光辉, 毕崇武, 等. 引文内容视角下的引文网络知识流动路径分析[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20, 43(12): 19-25, 10. 45 杨志锋, 邹珊刚. 知识资源、知识存量和知识流量: 概念、特征和测度[J]. 科研管理, 2000, 21(4): 105-111. 46 孙磊磊. AP聚类算法研究及其在电子病历挖掘中的应用[D]. 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 2017. 47 叶光辉, 魏锦钰, 谭启韬, 等. 基于元胞自动机的跨地域科研协作知识交流模型及仿真分析[J]. 情报学报, 2023, 42(6): 681-689. 48 覃林. 统计生态学[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9: 85. 49 MacArthur R, Levins R. The limiting similarity, convergence, and divergence of coexisting species[J]. The American Naturalist, 1967, 101(921): 377-385. 50 MacArthur R. Species packing and competitive equilibrium for many species[J]. Theoretical Population Biology, 1970, 1(1): 1-11. 51 邱必震. 高校协同创新中心主体间合作机制研究[D]. 西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52 叶伟国, 余国祥. 大学物理[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53 冯瑞, 冯少彤. 溯源探幽: 熵的世界[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6. 54 张继国, 辛格. 信息熵——理论与应用[M]. 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2. 55 沈小峰, 胡岗, 姜璐. 耗散结构论[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 56 Shannon C E. 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J]. Bell System Technical Journal, 1948, 27(3): 379-423. 57 阮学云, 胡坤. 熵增原理对构建心理和谐的理论探讨[J]. 心理科学, 2011, 34(5): 1247-1251. 58 张瑞, 王迎春, 张亦洲, 等. 基于最大熵增模型对京津冀地表通量的估算与评估[J]. 气象学报, 2023, 81(3): 492-505. 59 王菲菲, 王筱涵, 徐硕, 等. 基于三维引文关联网络的潜在知识流动探测——以基因编辑领域为例[J]. 情报学报, 2021, 40(2): 184-193. 60 刘向, 万小萍, 闫肖婷, 等. 基于引文路径叠加网络的主路径分析[J]. 情报学报, 2019, 38(8): 807-814. 61 李成赞, 黎建辉, 王学志, 等. 基于引文网络社区发现的数据推荐研究[J]. 情报学报, 2021, 40(8): 879-886. 62 王伟, 杨建林. 基于引文网络重叠社团发现的图书情报领域学科主题结构分析[J]. 情报学报, 2020, 39(10): 1021-1033.
[1]
杜瑾, 熊回香, 向瀛泓. 基于学术网络的跨学科论文推荐研究 [J]. 情报学报, 2024, 43(5): 516-527.
[2]
丁乐蓉, 石静, 吴柯烨, 孙建军. 技术团队跨学科性对突破性创新的影响研究 [J]. 情报学报, 2024, 43(5): 503-515.
[3]
叶光辉, 魏锦钰, 谭启韬, 夏立新. 基于元胞自动机的跨地域科研协作知识交流模型及仿真分析 [J]. 情报学报, 2023, 42(6): 681-689.
[4]
刘嘉明, 孙建军. 参考文献跨学科性与论文学术影响力的关系研究 [J]. 情报学报, 2023, 42(5): 525-536.
[5]
吴小兰, 郭宇杰, 蒋宁. 科学研究中跨学科研究模式与路径挖掘——基于学者变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代码视角 [J]. 情报学报, 2023, 42(4): 407-419.
[6]
操玉杰, 王施运, 毛进, 李纲. 词汇位置功能视角下的交叉领域知识生长研究 [J]. 情报学报, 2023, 42(4): 393-406.
[7]
储节旺, 安怡然, 李佳轩. 面向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知识生态系统:融合、演化、协同与冲击 [J]. 情报学报, 2023, 42(3): 255-267.
[8]
宋艳辉, 朱李, 舒非, 邱均平. 中美图情学博士学位论文主题跨学科发展比较研究 [J]. 情报学报, 2022, 41(5): 536-548.
[9]
叶光辉, 彭泽, 毕崇武, 夏立新. “数字人文”领域科研协作知识交流中的学科交叉与地域交叉测度分析 [J]. 情报学报, 2022, 41(5): 512-524.
[10]
吕冬晴, 阮选敏, 李江, 成颖. 跨学科知识融合对D 指数的影响 [J]. 情报学报, 2022, 41(3): 263-274.
[11]
杨瑞仙, 黄书瑞, 于政杰. 基于三阶段DEA 模型的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效率评价研究 [J]. 情报学报, 2021, 40(3): 256-266.
[12]
刘雪立, 郭佳, 申蓝, 王燕, 盛丽娜, 方红玲, 李建华, 丁君. 基于被引频次对数矫正的影响因子及其学科标准化研究 [J]. 情报学报, 2021, 40(2): 125-134.
[13]
叶光辉, 毕崇武. 知识交流视域下的跨地域科研协作发展态势及趋势分析 [J]. 情报学报, 2020, 39(5): 500-510.
[14]
张琳, 刘冬东, 吕琦, 孙蓓蓓, 黄颖. 论文学科交叉测度研究:从全部引文到章节引文 [J]. 情报学报, 2020, 39(5): 492-499.
[15]
张培, 阮选敏, 吕冬晴, 成颖, 柯青. 人文社会科学学者的跨学科性对被引的影响研究 [J]. 情报学报, 2019, 38(7): 675-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