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个IS 融合基础上夯实新时代情报学的学科独立性
肖勇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广州 510006
Consolidating Disciplinary Independenc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in the New Era on the Basis of Fusing the Different Research Fields Which are Both Named IS Concisely
Xiao Yong
Schoo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6
摘要 针对国内学界围绕“情报学的学科独立性”出现了质疑观点并由此引发争论的现象,本文强调,明确且夯实新时代情报学的学科独立性对于实现该学科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尤其具有现实意义和紧迫性。在新时代情报学学科建设中,应当正视同时存在着两个IS研究这一事实,在实施有效策略推动两个IS深度融合基础上来划清学科边界并明晰专属研究领域,沿此路径进而识别确定专属核心研究领域,即“人类智能主导的、专门为解决特定问题及时提供有针对性的‘激活态/ 活化态’知识的智能系统运行与构成及其信息运动特殊规律”,从而最终构筑起有效支撑新时代情报学学科独立性的牢固基石。本文的研究结论清楚表明,新时代情报学的学科独立性不容置疑。
关键词 :
情报学 ,
学科独立 ,
专属研究领域 ,
融合 ,
新时代
收稿日期: 2023-08-07
作者简介 : 肖勇,男,1976年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情报学理论与方法、信息资源管理,E-mail:20011014@m.scnu.edu.cn;
1 王春梅, 陈文勇. 走出情报学独立学科地位困境[J]. 图书馆杂志, 2008, 27(1): 13-16. 2 徐跃权, 刘晓铭, 于涤. 我国情报概念的特点及其对学科发展的影响[J]. 情报科学, 2003, 21(4): 337-341, 353. 3 王子舟. 图书馆学基础教程[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 245-246. 4 叶鹰. 图书情报一体化的理论基础探讨[J]. 图书情报工作, 2006, 50(4): 28-30. 5 覃华兵. 《中图法》第4版图书馆学与情报学类目设置浅议[J].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5, 23(2): 68-70, 19. 6 宋力. 《中图法》第五版的图书馆事业、信息事业类目设置[J]. 图书馆杂志, 2011, 30(9): 34-36. 7 潘艳. 《中图法》第五版G25图书馆事业、信息事业类目修订的相关研究[J]. 图书馆, 2013(6): 111-112. 8 王松俊, 霍忠文. 关于情报学理论研究现状一些基本问题的探讨[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4, 27(1): 15-16. 9 李国秋, 吕斌. 论公益信息观和组织信息观——图书馆学和情报学划界的关键[J]. 情报学报, 2007, 26(4): 503-508. 10 苏新宁. 大数据时代情报学与情报工作的回归[J]. 情报学报, 2017, 36(4): 331-337. 11 袁勤俭. 关于设立情报学一级学科之我见[J]. 情报杂志, 2017, 36(6): 8-9. 12 包昌火, 马德辉, 李艳. Intelligence视域下的中国情报学研究[J]. 情报杂志, 2015, 34(12): 1-6, 47. 13 顾烨青, 张路路. 一部值得“走出去”的图书馆情报学理论著作——评《图书馆情报学概论》[J]. 图书馆论坛, 2016, 36(12): 44-53. 14 于良芝. 图书馆情报学概论[M]. 北京: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16: 7-9, 313-315. 15 徐引篪, 霍国庆. 现代图书馆学理论[M]. 北京: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1999: 38. 16 范并思. 20世纪西方与中国的图书馆学——基于德尔斐法测评的理论史纲[M]. 北京: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4: 68-70. 17 王益明, 谢新洲. 美国杰出的图书馆学情报学家——谢拉[J]. 情报理论与实践, 1994, 17(4): 52-54. 18 肖希明, 司莉, 吴丹, 等. iSchools运动与图书情报学教育的变革[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7: ⅰ-ⅱ. 19 Bush V. As we may think[J]. Atlantic Monthly, 1945, 176(1): 101-108. 20 周晓英, 崔佳佳, 唐宇萍, 等. 情报学的起源与方向——从布什的《诚如所思》谈起[J]. 情报科学, 2004, 22(2): 129-132. 21 王知津, 李明珍. 情报学的不朽篇章——纪念《诚如所思》发表60周年[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5, 28(1): 1-5. 22 王知津, 王金花. 布什的memex构想对后世的影响[J]. 图书与情报, 2008(5): 13-17, 40. 23 蒲攀, 马海群. 布什的“As We May Think”2007—2013年被引统计分析——基于SCIE与CSSCI[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4, 37(8): 22-27. 24 Borko H. Information science: what is it?[J]. American Documentation, 1968, 19(1): 3-5. 25 丁波涛. 信息资源管理框架下的情报学回顾及思考[J]. 图书馆杂志, 2010, 29(5): 7-11. 26 师宏睿. 布鲁克斯情报认知观研究[J].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1(6): 51-53. 27 魏敏. 信息组织4.0: 变革历程和未来图景[J]. 国家图书馆学刊, 2018, 27(1): 78-85. 28 王应解. 知识组织: 情报学的逻辑起点[J]. 图书与情报, 2008(3): 9-12, 26. 29 Information Culture and Data Stewardship,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School of Computing and Information. Research[EB/OL]. [2023-07-03]. http://www.icds.pitt.edu/research/. 30 约翰·E·普赖斯科特(John E. Prescott)——美国竞争情报从业者协会创始人[EB/OL]. [2023-07-04]. http://wiki.pinggu.org/index.php?doc-innerlink-约翰·E·普赖斯科特. 31 约翰·E·普赖斯科特. 序(2000年12月25日)[M]// 包昌火, 谢新洲, 胡鹏山. 竞争战略与竞争优势.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2: ⅰ-ⅹⅷ. 32 北大参与主办首届“技术创新与技术竞争情报国际论坛”[EB/OL]. (2008-10-22) [2023-07-03]. https://news.pku.edu.cn/xwzh/129-130596.htm. 33 PrescottJ E. TOWS analysis: the role of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M]// 谢新洲. 竞争情报进展(2010).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0: 113-130. 34 汪社教. 情报研究(Intelligence Studies): 另一种情报观[J]. 情报资料工作, 2005, 26(6): 8-11. 35 谢尔曼·肯特. 战略情报: 为美国世界政策服务[M]. 刘微, 肖皓元, 译. 北京: 金城出版社, 2012. 36 高晓静, 徐学文, 智勇. 情报学研究的新定位: 面向理解[J]. 情报杂志, 2005, 24(9): 74-76. 37 史秉能, 袁有雄, 卢胜军. 钱学森科技情报工作及相关学术文选[M]. 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5: 93-94. 38 卢明森. 钱学森思维科学思想[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2: 133-144. 39 钱学敏. 钱学森科学思想研究[M]. 西安: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8: 173-174, 176-177. 40 王延飞, 杜元清. 情报感知论[M].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21: 1-326. 41 赵志耘. 深耕感知 刻画出新——评《情报感知论》[J]. 图书情报工作, 2021, 65(21): 26-30. 42 王怡鸥, 李诚, 张晓静, 等. 情报工作的转型——发展情报[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20, 43(3): 1-3, 43. 43 RothbergH N, EricksonG S. 从知识到情报: 在下一波经济中建立竞争优势[M]. 张新民, 等译.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1. 44 李国秋, 吕斌. 论组织情报[J]. 图书馆杂志, 2010, 29(11): 2-8. 45 兰小筠, 张燕舞. 竞争情报——情报研究工作的拓展[J]. 情报杂志, 2002, 21(9): 69-70. 46 包昌火, 李艳, 包琰. 论竞争情报学科的构建[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2, 35(1): 1-9. 47 霍忠文. Infotelligence Science论纲[J]. 情报理论与实践, 1998, 21(1): 6-8. 48 姬鹏宏. 智能信息学: 情报学的发展与定位[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2, 25(6): 404-407. 49 吴钢, 赵一鸣, 王瑜. 传承文化 泽惠世人: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图书馆学、情报学编纂工作开启![J]. 图书情报知识, 2014(6): 封四, 封三. 50 陈峰. 竞争情报可以是公共产品吗[J]. 图书情报工作, 2010, 54(4): 5-8. 51 宋振峰, 郑彦宁. 科技情报行业定位和核心业务探讨[J]. 情报学报, 2007, 26(6): 918-922. 52 丁波涛. 国外开源情报工作的发展与我国的对策研究[J]. 情报资料工作, 2011(6): 103-106. 53 沈固朝. 情报与信息: 一船两夫——读《隐秘与公开: 情报服务与信息科学的追忆与联系》[J]. 情报探索, 2010(2): 3-5. 54 刘莉. 包昌火: 一生追梦的情报人[N]. 科技日报, 2013-12-29(1). 55 彭靖里, 李建平, 王澜瑾. 对中国情报学理论研究与实践错位及其原因的探究[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4, 37(11): 1-6. 56 肖勇. 论新世纪中国情报学的三大研究范式: 成因、内容与影响[J]. 情报学报, 2007, 26(5): 780-789. 57 徐绪堪, 蒋勋, 苏新宁. 面向知识服务的知识组织框架体系构建[J]. 情报学报, 2013, 32(12): 1278-1287. 58 李辉. 新时代我国科技情报工作的价值定位与发展方略[J]. 科技情报研究, 2019, 1(1): 51-63. 59 栗琳, 孙敏. 数据智能技术驱动的情报全流程变革及发展[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20, 43(10): 7-12. 60 许鑫, 叶丁菱. 数智时代情报学与情报工作的发展透视[J]. 情报学报, 2022, 41(10): 1100-1110. 61 文庭孝, 龚蛟腾. 论情报学研究对象的变革及其学科发展[J]. 情报资料工作, 2004(5): 5-7, 13. 62 彭知辉. 数据: 大数据环境下情报学的研究对象[J]. 情报学报, 2017, 36(2): 123-131. 63 王芳, 陈锋, 祝娜, 等. 我国情报学理论的来源、应用及学科专属度研究[J]. 情报学报, 2016, 35(11): 1148-1164. 64 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 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 情报学与情报工作发展南京共识[J]. 情报学报, 2017, 36(11): 1209-1210. 65 王知津, 韩正彪, 周鹏. Informatics学科群研究进展[M]// 中国国防科学技术信息学会. 情报学进展: 2010—2011年度评论(第九卷). 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2: 1-45. 66 范炜. 以资料为基础阐释情报内涵及情报工作[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20, 43(8): 51-56, 50. 67 安璐, 陈苗苗, 沈燕, 等. 中国特色情报学的基本范畴与核心命题[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21, 47(6): 18-35. 68 查先进, 严密. 走向多学科融合的情报学[J]. 高校图书馆工作, 2006, 26(1): 1-7. 69 肖勇. 21世纪的情报学研究趋势(一)[J]. 图书情报工作, 2002, 46(2):38-47,59. 70 肖勇. 21世纪的情报学研究趋势(二)[J]. 图书情报工作, 2002, 46(3): 23-33, 48. 71 祝朝安, 王树斌, 徐贵水, 等. 论情报学的泛化、虚化与异化[J]. 情报资料工作, 2005(1): 7-9. 72 王延飞, 杜元清. 情报感知论[M].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21: 247-290. 73 陈峰. 利用群众智慧的竞争情报含义[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7, 30(6): 750-752. 74 乔晓东, 朱礼军, 李颖, 等. 大数据时代的技术情报工程[J]. 情报学报, 2014, 33(12): 1255-1263. 75 卢胜军, 栗琳. 钱学森情报思想及其应用研究[M]. 北京: 航空工业出版社, 2016: 213. 76 杨小华. 情报生成理论[J]. 图书情报工作, 2010, 54(18): 16-19. 77 李品, 杨建林. 基于大数据思维的情报学科发展道路探究[J]. 情报学报, 2019, 38(3): 239-248. 78 陆伟, 杨金庆. 数智赋能的情报学学科发展趋势探析[J]. 信息资源管理学报, 2022, 12(2): 4-12.
[1]
郑旭辉, 王昊, 裘靖文. 基于汉字多模信息与象形视觉对齐增强的古籍文本命名实体识别研究 [J]. 情报学报, 2025, 44(4): 452-465.
[2]
李月琳, 潘正源, 范斯诺, 张向怡虹. 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情报学与情报工作:2024 年中国情报学年会综述 [J]. 情报学报, 2025, 44(3): 369-380.
[3]
马铭, 郑哲浚, 毛进, 白云, 李纲. 跨维度特征融合视角下的科技论文新颖性测量方法研究 [J]. 情报学报, 2025, 44(3): 339-352.
[4]
吕鲲, 张未旭, 靖继鹏. 基于CLIP-LDAGV 多模态信息融合的颠覆性技术主题识别研究——以新能源领域为例 [J]. 情报学报, 2025, 44(3): 353-368.
[5]
苏新宁. 智能时代情报学学科建设与情报工作未来发展 [J]. 情报学报, 2025, 44(2): 123-131.
[6]
李阳, 孙建军. 大模型对情报学发展的影响思考 [J]. 情报学报, 2025, 44(2): 246-256.
[7]
李剑飞, 申姝婧, 杨建林. 拓展知识产权情报理论的动因与进路 [J]. 情报学报, 2024, 43(8): 889-898.
[8]
周潇, 王博, 胡玉琳, 韦楚楚. 基于时序图神经网络的潜在高价值专利识别研究 [J]. 情报学报, 2024, 43(6): 697-711.
[9]
胡昊天, 邓三鸿, 孔玲, 闫晓慧, 杨文霞, 王东波, 沈思. 生成式情报学术语自动抽取与多维关联知识挖掘研究 [J]. 情报学报, 2024, 43(5): 588-600.
[10]
武帅, 杨秀璋, 何琳, 公佐权. 基于SWPF2vec 和DJ-TextRCNN 的古籍文本主题分类研究 [J]. 情报学报, 2024, 43(5): 601-615.
[11]
杜瑾, 熊回香, 向瀛泓. 基于学术网络的跨学科论文推荐研究 [J]. 情报学报, 2024, 43(5): 516-527.
[12]
陈峰. 合规情报的基本问题研究 [J]. 情报学报, 2024, 43(2): 230-236.
[13]
申姝婧, 杨建林, 刘明月. 情境化分析视角下的情报素养演化过程概念模型构建研究 [J]. 情报学报, 2024, 43(2): 127-139.
[14]
陈勇跃, 徐春萌, 徐廷梅. 引文网络知识融合结构单元中的知识融合与价值传递机制研究 [J]. 情报学报, 2024, 43(10): 1182-1198.
[15]
武帅, 杨秀璋, 何琳. 多视图融合DJ-TextRCNN 的古籍文本主题推荐研究 [J]. 情报学报, 2024, 43(1): 6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