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情报学的研究范式:现状与展望
李品, 杨国立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扬州 225009
Research Paradigm of Chinese Information Scienc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spects
Li Pin, Yang Guoli
College of Social Sciences of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225009
摘要 从范式视角分析中国情报学研究的历史、现状,以及未来展望,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中国特色情报学研究进展。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和内容分析,辅以系统综述法,以1980—2022年我国公开出版的理论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情报学研究的学术传统、理论追求和范式转换,进而展望未来。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情报学研究形成了增强学科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开放学科场景、修正技术传统、力求方法多样等学术传统,它们构成了中国情报学研究范式的形而上思想、观点和方法论部分;我国情报学理论研究的内容及其特征表现为确立独特定位、立足社会现实、推进理论整合和探索本土化理论构建,它们构成了中国情报学研究范式的形而下的理论部分。概括而言,我国情报学研究范式围绕“系统观—用户观—集成观”实现了重点转换。从信息组织和利用角度看,我国情报学研究范式经历了“机构范式—信息运动范式—认识观范式—阐释学范式—情报工程范式—information与intelligence融合范式”的转换过程,多范式并存是当前我国情报学研究的主要特征。未来情报学研究的中国范式必将坚定中国特色,为此也必然需要融合information和intelligence两种范式,统筹“支持发展”“保障安全”和“维护竞争”三大场景。
关键词 :
情报学 ,
学术传统 ,
情报学理论 ,
范式 ,
中国特色
收稿日期: 2022-08-15
基金资助: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向科技安全决策的情报应用场景构建模式及其实现策略研究”(21TQA001)。
作者简介 : 李品,女,1979年生,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情报学理论、情报分析与情报服务、学术评价,E-mail:376341195@qq.com;杨国立,男,1979年生,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情报学理论与情报服务、学术评价;
1 马费成, 李志元. 中国当代情报学的起源及发展[J]. 情报学报, 2021, 40(5): 547-554. 2 王琳, 赖茂生. 中国科技情报事业回顾与展望: 基于情报学理论的视角[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21, 47(4): 28-47. 3 谢晓专, 周晓英. 国家安全情报理论的本土探索(1999—2019): 功能范式主导的情报学[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21, 47(3): 67-83. 4 安璐, 陈苗苗, 沈燕, 等. 中国特色情报学的基本范畴与核心命题[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21, 47(6): 18-35. 5 苏新宁. 中国特色情报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论纲[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21, 47(4): 16-27. 6 包昌火, 刘彦君, 张婧, 等. 中国情报学论纲[J]. 情报杂志, 2018, 37(1): 1-8. 7 沈固朝. 为情报学研究注入Intelligence的理论与实践[J]. 图书情报工作, 2005, 49(9): 8. 8 王琳. 情报学研究范式与主流理论的演化历程(1987—2017)[J]. 情报学报, 2018, 37(9): 956-970. 9 刘细文. 情报学范式变革与数据驱动型情报工作发展趋势[J]. 图书情报工作, 2021, 65(1): 4-11. 10 汪信砚.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范式[J]. 中国社会科学, 2008(2): 4-15, 204. 11 杨建林. 情报学哲学基础的再认识[J]. 情报学报, 2020, 39(3): 317-329. 12 周晓英, 陈燕方. 中国情报学研究范式的冲突与思考[J]. 公安学研究, 2019, 2(2): 27-44, 123. 13 Brookes B C. New paradigm for information science[J]. Information Scientist, 1976, 10(3): 103-111. 14 王崇德. 评布鲁克斯的《情报学的基础》[J]. 情报科学, 1985, 3(4): 1-9. 15 赖茂生. 新环境、新范式、新方法、新能力——新时代情报学发展的思考[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7, 40(12): 1-5. 16 汪冰, 岳剑波. 情报学基础理论研究进展[M]// 情报学进展(第3卷). 北京: 航空工业出版社, 1999: 1-30. 17 王知津, 樊振佳, 张宁. 我国情报学的国际化与本土化[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21, 44(7): 22-27, 14. 18 杨沛霆, 王松益, 赵宗仁. 我国情报学研究的进展[J]. 情报学报, 1986, 5(Z1): 273-283. 19 尚智丛, 谈冉. 自然科学基础研究中的学术传统及其培植路径[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48(5): 128-133. 20 杨国立. 因时而变 因势而新——评《新时代情报学与情报工作论丛》[J]. 图书情报工作, 2021, 65(21): 6-10. 21 杨沛霆, 卢太宏. 近几年来我国情报科学研究的进展[J]. 情报学报, 1984, 3(2): 97-110. 22 刘植惠. 关于情报学学科建设的思考[J]. 情报学报, 1987, 6(1): 13-18. 23 王知津, 谢丽娜, 韩正彪. 当代情报学理论思潮: 后结构主义[J]. 图书与情报, 2011(6): 10-16. 24 王知津, 韩正彪, 周鹏. 当代情报学理论思潮: 经验主义、理性主义与实证主义[J]. 情报科学, 2011, 29(12): 1761-1766, 1772. 25 王知津, 周鹏, 韩正彪. 当代情报学理论思潮: 实用主义[J]. 情报科学, 2011, 29(8): 1121-1127, 1166. 26 王知津, 王璇, 韩正彪. 当代情报学理论思潮: 现象学[J]. 情报资料工作, 2011(4): 19-23. 27 王知津, 王璇, 韩正彪. 当代情报学理论思潮: 信息哲学[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2, 35(4): 1-6. 28 王知津, 王璇, 韩正彪. 当代情报学理论研究中的社会认识论思潮(二)[J]. 图书情报工作, 2012, 56(12): 13-18, 44. 29 王知津, 韩正彪, 周鹏. 当代情报学理论思潮: 实在论与反实在论[J]. 情报科学, 2013, 31(1): 3-8, 20. 30 王飞跃. 情报5.0: 平行时代的平行情报体系[J]. 情报学报, 2015, 34(6): 563-574. 31 张薇. 推动中国情报学学科建设创新发展 培养新形势下的情报人才[J]. 情报杂志, 2017, 36(2): 287. 32 杨国立. 军民情报学融合机理与推进策略研究[D]. 南京: 南京大学, 2019. 33 黄长著. 关于建立情报学一级学科的考虑[J]. 情报杂志, 2017, 36(5): 6-8. 34 严怡民, 文岳雄, 刘天文. 关于情报学若干基本问题的重新认识[J]. 情报学刊, 1989(4): 2-6. 35 卢太宏, 杨联纲. 变革中的情报工作新观念与新方式[J]. 科技情报工作, 1987(3): 15-17. 36 刘植惠. 知识经济中知识的界定和分类及其对情报科学的影响[J]. 情报学报, 2000(2): 104-109. 37 岳剑波. 情报学的学科地位问题[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0, 23(1): 5-7, 38. 38 赖茂生. 情报学的发展观[J]. 图书情报知识, 2000(4): 2-4, 9. 39 马费成. 情报学的进展与深化[J]. 情报学报, 1996, 15(5): 337-343. 40 严怡民. 情报学概论[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83. 41 包昌火, 谢新洲. 关于我国情报学研究中若干问题的思考——写于《信息分析丛书》前言[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6, 29(5): 513-515. 42 董克, 邱均平. 论大数据环境对情报学发展的影响[J]. 情报学报, 2017, 36(9): 886-893. 43 李纲. 情报学学科发展与展望[J]. 图书情报工作, 1997, 41(2): 5-6. 44 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秘书处. 信息资源配置与竞争情报|访谈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兼学术委员会委员李纲教授[EB/OL]. (2022-06-30) [2022-07-02]. http://www.cies.org.cn/nd.jsp?id=644#_np=2_655. 45 苏新宁, 杨国立. 我国情报学学科建设研究进展[M]// 情报学进展: 2018—2019年度评论(第十三卷). 北京: 航空工业出版社, 2020: 1-38. 46 林守一. 论科技情报工作的社会功能[J]. 情报学报, 1982, 1(1): 98-100. 47 包昌火, 刘诗章. 我国情报研究工作的回顾与展望[J]. 情报学报, 1996(5): 344-349. 48 吕斌, 李国秋. 组织情报学[M]. 上海: 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3: 16. 49 秦季章. 论情报科学的技术传统[J]. 情报学报, 1992, 11(4): 253-260. 50 卢泰宏. 情报科学的人文性质——关于情报科学学科性质的反思[J]. 图书情报工作, 1989, 33(6): 1-7. 51 张保明. 数学在情报检索理论中的作用[J]. 情报科学, 1981, 2(3): 11-16. 52 王崇德. 图书情报学方法论[M].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88: 1-2. 53 秦季章, 许晶华. 关于情报学方法论若干问题的探讨[J]. 情报业务研究, 1994(1): 1-4. 54 严怡民. 情报学理论研究[J]. 情报学进展, 1996, 1: 1-17. 55 王崇德. 情报学研究方法概论[J]. 情报科学, 1985, 6(6): 1-7. 56 乔好勤. 试论图书馆学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J]. 图书馆学通讯, 1983, 9(1): 54-62, 94. 57 邹志仁. 论情报研究方法体系[J]. 江苏图书馆学报, 1990(2): 18-23. 58 马费成, 宋恩梅. 我国情报学研究的历史回顾(Ⅱ)[J]. 情报学报, 2005, 24(5): 515-523. 59 包昌火. 情报研究方法论[M].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0: 24-25. 60 靳娟娟. 情报学方法论研究[J]. 情报杂志, 1995, 14(3): 27-30. 61 钱学森, 于景元, 戴汝为. 一个科学新领域——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J]. 自然杂志, 1990, 12(1): 3-10, 64. 62 汪冰. 情报学方法论的研究方法断想[J]. 图书与情报, 1992(2): 9-13. 63 朱庆华, 赵宇翔. 情报学中混合方法研究的理论探索和应用[J]. 情报学报, 2013, 32(12): 1236-1247. 64 王芳, 祝娜, 翟羽佳. 我国情报学研究中混合方法的应用及其领域分布分析[J]. 情报学报, 2017, 36(11): 1119-1129. 65 苏新宁. 提升图书情报学学科地位的思考——基于CSSCI的实证分析[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0, 36(4): 47-53. 66 严怡民. 情报学概论(修订版)[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 42-44. 67 孟广均, 徐引篪. 国外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进展[M]. 北京: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1999. 68 陈峰. “情报”与“信息”关系辨析——基于国外机构做空中国海外上市公司案例[J]. 情报杂志, 2015, 34(11): 1-6. 69 严怡民. 走向21世纪的情报学研究[J]. 图书与情报, 1999(1): 2-8. 70 苏新宁. 大数据时代情报学与情报工作的回归[J]. 情报学报, 2017, 36(4): 331-337. 71 梁战平, 梁建. 新世纪情报学学科发展趋势探析[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5, 28(3): 225-229. 72 沈固朝. 两种情报观: Information还是Intelligence? ——在情报学和情报工作中引入“Intelligence”的思考[J]. 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 2009(1): 22-30. 73 周晓英. 数字时代情报学学科发展动向[J]. 数字图书馆论坛, 2006(10): 32-37, 71. 74 杨国立, 苏新宁. 迈向Intelligence导向的现代情报学[J]. 情报学报, 2018, 37(5): 460-466. 75 苏新宁. 大数据时代情报学学科崛起之思考[J]. 情报学报, 2018, 37(5): 451-459. 76 杨建林, 苗蕾. 情报学学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发展方向[J]. 科技情报研究, 2019, 1(1): 29-50. 77 张云, 杨建林. 从学科交叉视角看国内情报学的学科地位与发展思考[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9, 42(4): 18-23. 78 贺德方. 数字时代情报学理论与实践: 从信息服务走向知识服务[M].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6: 65-66. 79 IEEE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Society. IEEE intelligence and security informatics (ISI)[EB/OL]. [2022-06-10]. https://www.ieee-itss.org/isi. 80 马费成, 宋恩梅. 我国情报学研究的历史回顾(Ⅰ)[J]. 情报学报, 2005, 24(4): 387-397. 81 杨建林. 关于重构情报学基础理论体系的思考[J]. 情报学报, 2020, 39(2): 125-134. 82 梁战平. 情报学若干问题辨析[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3, 26(3): 193-198. 83 化柏林. 情报学三动论探析: 序化论、转化论与融合论[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9, 32(11): 21-24, 41. 84 卢太宏. 情报科学的三个研究规范[J]. 情报学报, 1987, 6(1): 19-22. 85 马费成. 导言: 情报学中的序[J]. 图书情报知识, 2008(3): 5-7. 86 Vickery B C, Vickery A. Information scie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M]. Ramsgate: Butterworths, 1987. 87 马费成. IRM-KM范式与情报学发展研究[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 326-332. 88 叶鹰. 情报学基础教程[M]. 3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8: 34-35. 89 刘植惠. 情报学发展目标及其实现策略[J]. 情报科学, 2006, 24(6): 801-805. 90 赵志耘, 曾文. 复杂信息环境下科技情报理论体系构建问题研究[J]. 情报学报, 2022, 41(6): 549-557. 91 马海群, 张斌. 基于文献计量的中国特色情报学理论体系构建研究[J]. 数字图书馆论坛, 2022(10): 49-55. 92 马费成, 张帅. 中国当代情报学的发展路径与本土特色[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21, 44(7): 15-21. 93 梁战平. 开创情报学的未来——争论的焦点问题研究[J]. 情报学报, 2007, 26(1): 14-19. 94 沈固朝. 情报学的两个IS——在Information Science中引入Intelligence Studies的再思考[M]// 情报学进展: 2008—2009年度评论(第八卷). 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0: 73-110. 95 包昌火. Intelligence和我国的情报学研究[J]. 情报理论与实践, 1996, 19(6): 6. 96 包昌火, 金学慧, 张婧, 等. 论中国情报学学科体系的构建[J]. 情报杂志, 2018, 37(10): 1-11, 41. 97 沈固朝. 情报与信息: 一船两夫——读《隐秘与公开: 情报服务与信息科学的追忆与联系》[J]. 情报探索, 2010(2): 3-5. 98 卢绍君. 论情报学表层结构[J]. 情报理论与实践, 1988, 11(4): 8-13. 99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本卷》编辑委员会,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 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 情报学 档案学[M].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3. 100 贺德方. 工程化思维下的科技情报研究范式——情报工程学探析[J]. 情报学报, 2014(12): 1236-1241. 101 马费成, 赵志耘. 情报工程学概论[M].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9. 102 马费成. 论情报学的基本原理及理论体系构建[J]. 情报学报, 2007, 26(1): 3-13. 103 梁战平. 我国科技情报研究的探索与发展[J]. 情报探索, 2007(7): 3-7. 104 李阳, 李纲. 我国情报学变革与发展: “侵略”思索、范式演进与体系建设[J]. 图书情报工作, 2016, 60(22): 5-11. 105 谢晓专. 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我国情报学发展的困境与转向[J]. 公安学研究, 2019, 2(4): 20-45, 123. 106 王芳. 情报学的范式变迁及元理论研究[J]. 情报学报, 2007, 26(5): 764-773. 107 吕斌, 李国秋. 整合Information和Intelligence研究, 实现情报学的可持续发展[J]. 图书情报工作, 2006, 50(8): 82-86, 133. 108 肖勇. 论新世纪中国情报学的三大研究范式: 成因、内容与影响[J]. 情报学报, 2007, 26(5): 780-789. 109 李辉, 杨国立, 樊彦芳. 我国军民情报融合的战略意义、制约问题与发展策略研究[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9, 42(11): 1-7, 14. 110 叶继元, 成颖. 情报的概念及其与信息链、DIKW链的关系探讨[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22, 48(4): 39-51. 111 赖茂生. 情报学的坚守和发展创新[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21, 44(6): 1-6, 17. 112 沈固朝. 情报概念讨论与包昌火先生[J]. 竞争情报, 2021, 17(2): 37-41. 113 包昌火.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再谈Intelligence与中国情报学[J]. 图书情报工作, 2009, 53(8): 5-6. 114 苏新宁. 大数据、新文科背景下的图书情报学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 43(10): 224-228. 115 高金虎. 关于情报学学科定位和研究方向的思考[J]. 情报杂志, 2022, 41(2): 1-2. 116 陈峰, 胡颖堃. 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对中国高技术问题的研究及启示[J]. 情报杂志, 2021, 40(10): 1-6, 14.
[1]
梁继文, 王伟, 杨建林. 我国情报学学科教材资源建设情况分析 [J]. 情报学报, 2023, 42(2): 241-254.
[2]
余厚强. 替代计量学的理论框架研究 [J]. 情报学报, 2022, 41(8): 775-785.
[3]
王伟, 曹思源, 梁继文, 杨建林. 我国情报学师资队伍建设多元分析 [J]. 情报学报, 2022, 41(8): 872-883.
[4]
杨国立. 国家战略背景下情报学发展探析 [J]. 情报学报, 2022, 41(7): 762-773.
[5]
宋艳辉, 朱李, 舒非, 邱均平. 中美图情学博士学位论文主题跨学科发展比较研究 [J]. 情报学报, 2022, 41(5): 536-548.
[6]
丁晓蔚. 互联网金融全面风险情报体系构建研究 [J]. 情报学报, 2022, 41(12): 1280-1293.
[7]
梁国强, 步一, 胡志刚, 侯海燕. 变革性研究预见:理论模型和多维引文特征 [J]. 情报学报, 2022, 41(11): 1111-1123.
[8]
许鑫, 叶丁菱. 数智时代情报学与情报工作的发展透视 [J]. 情报学报, 2022, 41(10): 1100-1110.
[9]
李树青, 冯昊, 丁晓蔚, 胡桓, 张玉, 梅子石. 学科发展相关性视角下我国情报学发展特点与定位 [J]. 情报学报, 2021, 40(9): 1004-1014.
[10]
李博闻, 章成志. 大情报观重述:方法演进视角下的成因探析 [J]. 情报学报, 2021, 40(8): 791-805.
[11]
王延飞, 陈美华, 赵柯然. 科技情报事业发展的路径探索研究 [J]. 情报学报, 2021, 40(7): 679-686.
[12]
马费成, 李志元. 中国当代情报学的起源及发展 [J]. 情报学报, 2021, 40(5): 547-554.
[13]
池毛毛, 杜运周, 王伟军. 组态视角与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图书情报学实证研究的新道路 [J]. 情报学报, 2021, 40(4): 424-434.
[14]
丁波涛. 人工智能时代的情报学发展与创新——基于情报交流理论的视角 [J]. 情报学报, 2021, 40(3): 321-332.
[15]
丁晓蔚. 数字金融时代的金融情报学:学科状况、学科内涵和研究方向 [J]. 情报学报, 2021, 40(11): 1176-1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