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战略背景下情报学发展探析
杨国立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扬州 225008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ce Studies under the National Strategies
Yang Guoli
The College of Social Sciences of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225008
摘要 国家战略下,情报学的发展将呈现新的特点,同时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围绕价值建构、问题域和跨学科研究分析了国家战略对情报学学术研究的影响,围绕生源、课程体系和综合素质分析了国家战略对人才培养的影响,围绕社会功能和应用场景分析了国家战略对情报学应用的影响。对此,本文从学科结构、研究对象、知识体系和学术话语等方面探索了情报学学术研究的发展对策,从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和教育资源等方面探索了情报学教育的发展对策,从赋能战略决策、赋能各学科发展、提升“智慧+”建设话语权等方面探索了情报学应用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 :
国家安全与发展战略 ,
现代化强国战略 ,
科技情报 ,
情报学
收稿日期: 2021-08-23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研究专项“新时代中国特色图情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19VXK09);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向科技安全决策的情报应用场景构建模式及其实现策略研究”(21TQA001)。
作者简介 : 杨国立,男,1979年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情报学理论、学术评价,E-mail:yanggl@yzu.edu.c;
1 杨建林. 情报学学科体系的再认识[J]. 现代情报, 2020, 40(1): 4-13, 23. 2 李品, 杨建林. 基于大数据思维的情报学科发展道路探究[J]. 情报学报, 2019, 38(3): 239-248. 3 马费成, 李志元. 新文科背景下我国图书情报学科的发展前景[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20, 46(6): 4-15. 4 苏新宁. 大数据时代情报学学科崛起之思考[J]. 情报学报, 2018, 37(5): 451-459. 5 杨建林, 苗蕾. 情报学学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发展方向[J]. 科技情报研究, 2019, 1(1): 29-50. 6 杨国立. 军民情报学融合的困境与推进策略研究[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20, 43(11): 28-33. 7 柯平. 迎接下一代情报学的诞生——情报学的危机与变革[J]. 情报科学, 2020, 38(2): 3-10. 8 吴朝晖, 赵婀娜. 以学科交叉融合服务国家战略需求[N]. 人民日报, 2020-11-04(12). 9 高金虎. 论国家安全情报工作——兼论国家安全情报学的研究对象[J]. 情报杂志, 2019, 38(1): 1-7. 10 陈峰. 竞争情报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的案例分析[J]. 情报杂志, 2020, 39(8): 1-5, 130. 11 大数据分析和战略情报(节选)[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6, 39(7): 145. 12 高金虎. 战略欺骗、隐蔽行动与国家安全态势塑造[J]. 公安学研究, 2020, 3(4): 2-17, 123. 13 曾忠禄, 张冬梅. 情景分析法在美国“预见情报”中的运用[J]. 情报学报, 2013(2): 163-170. 14 苏新宁.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展望情报学与情报工作的未来[J]. 科技情报研究, 2019, 1(1): 1-12. 15 王知津. 大数据时代情报学和情报工作的“变”与“不变”[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9, 42(7): 1-10. 16 王菲菲, 邱均平. 基于作者互引分析的国外情报学科结构可视化研究[J]. 情报科学, 2015, 33(7): 63-69. 17 朱红艳, 章丹. 情报学学科结构的ABCA及ACA对比研究——以2000—2010年数据为例[J]. 情报杂志, 2014, 33(8): 76-83. 18 符福峘. 理论情报学和应用情报学的构建与发展研究[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5, 28(2): 113-119, 138. 19 臧兰. 论情报学原理体系[J]. 情报学刊, 1991(6): 401-406. 20 王知津, 李赞梅, 周鹏. 二十年以来我国情报学学科体系研究进展[J]. 图书馆, 2012(1): 50-54. 21 彭知辉. 论公安情报学的研究对象[J]. 情报杂志, 2017, 36(4): 12-17. 22 包昌火, 金学慧, 张婧, 等. 论中国情报学学科体系的构建[J]. 情报杂志, 2018, 37(10): 1-11, 41. 23 李品, 杨建林, 杨国立. 作为科技发展先行者的情报体系理论框架研究[J]. 情报学报, 2019, 38(2): 111-120. 24 李永杰. 推进新时代文科建设[N].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9-06-03. 25 杨国立, 苏新宁. 迈向Intelligence导向的现代情报学[J]. 情报学报, 2018, 37(5): 460-466. 26 张海涛, 周红磊, 张鑫蕊, 等. 情报智慧赋能: 重大突发事件的态势感知[J]. 情报科学, 2020, 38(9): 9-13, 22. 27 柯平. 情报学教育向何处去?[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20, 43(6): 1-9. 28 张海涛, 刘雅姝, 周红磊, 等. 情报智慧赋能: 重大突发事件的智能协同决策[J]. 情报科学, 2020, 38(9): 3-8. 29 郑彦宁, 赵筱媛, 陈峰. 我国科技情报机构政府决策服务的最佳实践特征研究[J]. 情报学报, 2012, 31(1): 4-8. 30 Simon H A. Administrative behavior: a study of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in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s[M]. New York: Macmillan, 1971: 146. 31 李品, 许林玉, 杨建林. 决策驱动的情报流程理论模型及其运行[J]. 情报学报, 2019, 38(1): 46-57. 32 马费成. 情报学发展的历史回顾及前沿课题[J]. 图书情报知识, 2013(2): 4-12.
[1]
王伟, 曹思源, 梁继文, 杨建林. 我国情报学师资队伍建设多元分析 [J]. 情报学报, 2022, 41(8): 872-883.
[2]
赵志耘, 曾文. 复杂信息环境下科技情报理论体系构建问题研究 [J]. 情报学报, 2022, 41(6): 549-557.
[3]
宋艳辉, 朱李, 舒非, 邱均平. 中美图情学博士学位论文主题跨学科发展比较研究 [J]. 情报学报, 2022, 41(5): 536-548.
[4]
赵志耘, 曾文, 王忠军, 于伟. 需求导向的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方法探索与思考 [J]. 情报学报, 2022, 41(1): 1-9.
[5]
李树青, 冯昊, 丁晓蔚, 胡桓, 张玉, 梅子石. 学科发展相关性视角下我国情报学发展特点与定位 [J]. 情报学报, 2021, 40(9): 1004-1014.
[6]
陈果, 王盼停, 王曰芬. 文献集规模对科技领域情报分析的影响:多种任务场景下的实证分析 [J]. 情报学报, 2021, 40(8): 869-878.
[7]
李博闻, 章成志. 大情报观重述:方法演进视角下的成因探析 [J]. 情报学报, 2021, 40(8): 791-805.
[8]
王延飞, 陈美华, 赵柯然. 科技情报事业发展的路径探索研究 [J]. 情报学报, 2021, 40(7): 679-686.
[9]
马费成, 李志元. 中国当代情报学的起源及发展 [J]. 情报学报, 2021, 40(5): 547-554.
[10]
池毛毛, 杜运周, 王伟军. 组态视角与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图书情报学实证研究的新道路 [J]. 情报学报, 2021, 40(4): 424-434.
[11]
丁波涛. 人工智能时代的情报学发展与创新——基于情报交流理论的视角 [J]. 情报学报, 2021, 40(3): 321-332.
[12]
丁晓蔚. 数字金融时代的金融情报学:学科状况、学科内涵和研究方向 [J]. 情报学报, 2021, 40(11): 1176-1194.
[13]
杨国立.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军民情报学融合机理分析 [J]. 情报学报, 2021, 40(1): 30-42.
[14]
王昊, 邓三鸿, 苏新宁, 官琴. 基于深度学习的情报学理论及方法术语识别研究 [J]. 情报学报, 2020, 39(8): 817-828.
[15]
曹文振, 赖纪瑶, 王延飞. 人工智能时代情报学发展走向之辨——对本体论、感知论、方法论、服务论的再思考 [J]. 情报学报, 2020, 39(5): 557-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