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发展相关性视角下我国情报学发展特点与定位
李树青1 , 冯昊1 , 丁晓蔚2 , 胡桓3 , 张玉4 , 梅子石5
1.南京财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南京 210023 2.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南京 210023 3.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南京 211800 4.合肥市节能监察中心,合肥 238000 5.南京市公安局大数据中心,南京 210000
Characteristics and Orientation of Intelligence Studies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Li Shuqing1 , Feng Hao1 , Ding Xiaowei2 , Hu Huan3 , Zhang Yu4 , Mei Zishi5
1.School of Information, 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jing 210023 2.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3 3.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anjing Tech University, Nanjing 211800 4.Hefei Energy Conservation Supervision Center, Hefei 238000 5.Big Data Center of Nanjing Public Security Bureau, Nanjing 210000
摘要 当前我国情报学学科正在进入新时期发展的关键阶段,只有准确的明晰和设定情报学学科未来发展方向和学科特色建设,才有助于该学科的长期发展,并真正发挥该学科在社会应用中的价值。本文对大量文献进行整理和理论分析,从学科历史发展的角度,对比分析了情报学与诸多相关学科的联系与区别。情报学学科的学科交叉性特征非常明显,因此和相关学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交互和发生融合。其中,情报学理论本身需要积极面对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的现实应用要求,具有社会科学研究的文化性特点,更侧重于它的价值应用和社会服务结合,是管理学学科的重要分支领域,在应用方面有广泛的多学科融合特点。本文系统地从学科发展历史的角度,全面介绍了情报学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特点对比,总结了学科发展特点的历史成因,归纳了情报学学科自身的学科属性和定位。
关键词 :
情报学 ,
信息学 ,
图书馆学 ,
管理学 ,
学科对比 ,
学科发展
收稿日期: 2020-11-10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研究专项:新时代中国特色图情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19VXK09)。
作者简介 : 李树青,男,1976年生,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情报学、大数据管理与推荐系统等,E-mail:leeshuqing@163.com;冯昊,男,1996年生,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大数据管理与推荐系统等;丁晓蔚,男,1977年生,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金融情报学、国家金融安全与金融情报;胡桓,女,1977年生,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知识管理与信息系统;张玉,男,1975年生,学士,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为信息化管理;梅子石,男,1993年生,学士,警务技术四级主管,研究方向为大数据治理、数据挖掘与情报分;
引用本文:
李树青, 冯昊, 丁晓蔚, 胡桓, 张玉, 梅子石. 学科发展相关性视角下我国情报学发展特点与定位[J]. 情报学报, 2021, 40(9): 1004-1014.
Li Shuqing, Feng Hao, Ding Xiaowei, Hu Huan, Zhang Yu, Mei Zishi. Characteristics and Orientation of Intelligence Studies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情报学报, 2021, 40(9): 1004-1014.
链接本文:
https://qbxb.istic.ac.cn/CN/10.3772/j.issn.1000-0135.2021.09.010 或 https://qbxb.istic.ac.cn/CN/Y2021/V40/I9/1004
1 邱均平, 沙勇忠, 陈敬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情报学教育的发展历程、现状和趋势[J]. 情报学报, 2002, 21(1): 112-120. 2 艾茜. 我国情报教育研究的发展态势[J]. 图书情报工作, 1992, 36(1): 22-26. 3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中国科技信息事业55年(综合卷)[M].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1: 113. 4 苏新宁. 大数据时代情报学学科崛起之思考[J]. 情报学报, 2018, 37(5): 451-459. 5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 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颁布)[EB/OL]. [2020-10-02]. http://www.cdgdc.edu.cn/xwyyjsjyxx/sy/glmd/267001.shtml. 6 徐亚男. “文献情报学发展趋势与智库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暨学会成立三十周年大会”纪要[J]. 情报资料工作, 2016(6): 11-15.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2017年审核增列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名单的通知[EB/OL]. (2018-03-22) [2020-10-02].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yjss_ xwgl/moe_818/201803/t20180326_331245.html.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2016年动态调整撤销和增列的学位授权点名单的通知[EB/OL]. (2016-09-23) [2020-10-02]. http://www.moe.gov.cn/s78/A22/xwb_left/zcywlm_xwgl/moe_818/201610/t20161019_285495.html. 9 IPEDS. CIP2020_SOC2018_Crosswalk[EB/OL]. [2020-12-12]. https://nces.ed.gov/ipeds/cipcode/Files/CIP2020_SOC2018_Crosswalk.xlsx. 10 马费成. 情报学发展的历史回顾及前沿课题[J]. 图书情报知识, 2013(2): 4-12. 11 武夷山. 作为情报学家的贝尔纳[EB/OL]. (2014-08-02) [2020-12-12].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816535.html. 12 王昊, 邓三鸿, 朱立平, 等. 大数据环境下政务数据的情报价值及其利用研究——以海关报关商品归类风险规避为例[J]. 科技情报研究, 2020, 2(4): 74-89. 13 马德辉, 苏英杰. “Intelligence Studies”视域下的中国公安情报学若干基本问题研究[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3, 36(5): 50-57, 49. 14 巴志超, 李纲, 周利琴, 等. 数据科学及其对情报学变革的影响[J]. 情报学报, 2018, 37(7): 653-667. 15 苏新宁, 杨国立. 我国情报学学科建设研究进展[J]. 情报学进展, 2020(1): 1-38. 16 栗琳, 卢胜军. 智库建设背景下的情报机构转型研究[J]. 科技情报研究, 2020, 2(2): 1-19. 17 顾琳. 基于知识图谱的我国机构知识库研究[J]. 科技情报研究, 2020, 2(4): 56-73. 18 Buckland M, Liu Z. History of Information Science[J]. Annual Review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95, 30: 385-416. 19 Bush V. As we may think[J]. The Atlantic Monthly, 1945, 176(1): 101-108. 20 Luhn H P. The automatic creation of literature abstracts[J]. IBM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1958, 2(2): 159-165. 21 童寿传, 李江, 李东. 我国图书情报学国际化发展的现状与趋势[J]. 图书情报知识, 2017(6): 24-34. 22 赖茂生. 把握前沿, 规划远景, 扎实推进学科建设[J]. 图书情报工作, 2008, 52(3): 5. 23 赖茂生. 基于理解真实世界的标准来选择理论——《情报理论与实践》创刊50年有感[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4, 37(12): 11-12. 24 Buckland M K. Classification, links, and contexts: making sense and using logic[EB/OL]. (2015-10-11) [2020-10-02]. https://people.ischool.berkeley.edu/~buckland/lisbon15.pdf. 25 Buckland M K. What kind of science can information science be?[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2, 63(1): 1-7. 26 陈淋. 基于知识图谱的我国图书情报学发展研究[D]. 南昌: 南昌大学, 2016. 27 赖茂生, 张莉扬. 情报学的学科发展与教育问题[J]. 情报学报, 2003, 22(1): 3-9. 28 Galvin T J.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Graduate School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J]. Encyclopedia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1977, 22: 280-291. 29 Rayward B W. Aware and responsible: papers of the Nordic-International Colloquium on Social and Cultural Awareness and Responsibility in Library, Information and Documentation Studies (SCARLID)[M]. Scarecrow Press, 2003. 30 Kent S. The need for an intelligence literature[J/OL]. Studies in Intelligence. (1993-09-22). https://www.cia.gov/static/539a695e 2365ed5a17422139fa14e3cf/Need-for-Intelligence-Literature.pdf. 31 王知津, 张桂玲. 前网络时代情报学学科体系的主要结构与特征[J]. 情报资料工作, 2003(1): 6-9. 32 吕红, 邱均平. 基于计量视角的国内情报学发展动向分析[J]. 情报资料工作, 2014(3): 5-12. 33 叶鹰. 图书情报学的学术思想与技术方法及其开新[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9, 45(2): 15-25. 34 Brookes B C. Brookes replies[J].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1982, 5(1): 48-49. 35 刘宇, 张云中, 魏瑞斌, 等. 2012-2013年上海图书情报学研究进展述评[M]//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上海学术报告,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 544-560. 36 房蔓玲. 大数据环境下公安情报学理论体系研究[J]. 神州, 2018(18): 292. 37 汪冰. 情报科学史1945—1985[J]. 情报科学, 1993, 11(2): 70-74. 38 王崇德. 网络化对图书情报学理论与方法的影响[J]. 中国图书馆学报, 1998, 24(6): 3-8. 39 霍忠文, 李立. 把握“占有”重点“集成”[J]. 情报理论与实践, 1999, 22(5): 305-309. 40 Almind T C, Ingwersen P. Informetric analyses on the World Wide Web: methodological approaches to‘webometrics’[J].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1997, 53(4): 404-426. 41 方卿. 论网络载体的发展对科学信息交流的影响[J]. 图书情报知识, 2002(1): 13-17. 42 方卿. 网络环境下科学信息交流的研究[M]. 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1: 122-138. 43 王万宗. 情报学及其发展前景[J]. 情报理论与实践, 1996, 19(5): 3-4. 44 马费成, 宋恩梅. 情报学的历史沿革与研究进展[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 1-34. 45 马费成. 情报学的进展与深化[J]. 情报学报, 1996, 15(5): 337-343. 46 Rayward W B. Some schemes for restructuring and mobilising information in documents: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J]. 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 1994, 30(2): 163-175. 47 梁战平, 梁建. 新世纪情报学学科发展趋势探析[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5, 28(3): 225-229. 48 缪其浩. 组织决策中的“情报”与循证决策中的“证据”[J]. 科技情报研究, 2020, 2(3): 1-12. 49 陈福蓉, 李建霞. 图书情报学领域的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古籍保护项目分析[J].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2, 30(6): 27-32. 50 刘自强, 许海云, 罗瑞, 等. 基于主题关联分析的科技互动模式识别方法研究[J]. 情报学报, 2019, 38(10): 997-1011. 51 王翠萍, 李柏炀. 面向数据密集型科学的数据引证分析研究[J]. 情报资料工作, 2015(3): 10-14. 52 赖茂生. 情报学教育的现状和发展[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3, 26(1): 80-84, 88. 53 高俊宽. 长三角地区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现状分析[J]. 高校图书馆工作, 2010, 30(1): 46-49. 54 司湘云, 赵海平, 王吉秀, 等. 情报学与情报工作发展论坛(2018)纪要[J]. 信息资源管理学报, 2019, 9(1): 122-127. 55 Cronin B. An I-dentity crisis? The information schools moveme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005, 25(4): 363-365. 56 于良芝, 梁司晨. iSchool的迷思: 对iSchool运动有关LIS、iField及其关系的认知的反思[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7, 43(3): 18-33. 57 郑俊生. 2009年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热点分析[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0(3): 14-18. 58 马梦丹. 图书馆学、情报学、文献学学科一体化建设的思考[J]. 科技文献信息管理, 2020, 34(1): 31-36. 59 苏新宁.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展望情报学与情报工作的未来[J]. 科技情报研究, 2019, 1(1): 1-12. 60 包昌火, 李艳. 情报缺失的中国情报学[J]. 情报学报, 2007, 26(1): 29-34. 61 刘强. 中国“情报学”乱象和迷途的终结与选择——基于信息与情报的本源内涵和学科机理与边界[J]. 情报杂志, 2018, 37(11): 1, 9, 2-8. 62 马费成. 信息资源管理的历史沿革——从信息源管理到信息资源管理[J]. 情报科学, 1998, 16(3): 251-256. 63 Shera J H. Sociological foundations of librarianship[M]. Bombay: Asia Publishing House, 1970. 64 Buckland M K. Information as thing[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1991, 42(5): 351-360. 65 Bates M J. Fundamental forms of information[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6, 57(8): 1033-1045. 66 王知津, 王璇, 韩正彪. 当代情报学理论研究中的社会认识论思潮(二)[J]. 图书情报工作, 2012, 56(12): 13-18, 44. 67 Oppenheim C, Stenson J, Wilson R M S. Studies on information as an asset I: definitions[J].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2003, 29(3): 159-166. 68 Hj?rland B. Information: objective or subjective/situational?[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7, 58(10): 1448-1456. 69 缪其浩. 社会情报(智能)的理论、应用及其对发展中国家的意义[M]// 情报学进展: 1996~1997年度评论. 北京: 兵器工业出版社, 1997: 1-28. 70 Belkin N J. Anomalous states of knowledge as a basis for information retrieval[J]. Canadi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1980, 5: 133-143. 71 许鑫. 大数据环境下竞争情报分析的变化与方法创新[J]. 科技情报研究, 2020, 2(2): 20-38. 72 何佳讯, 楼天阳. 论信息管理: 情报学特色与管理学视野[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3, 29(1): 15-18, 30. 73 李湘东, 丁丛, 何海红. 多学科领域电子商务研究分析——以图书情报学和管理学为例[J]. 图书馆杂志, 2015, 34(6): 22-29, 75. 74 肖勇. 论图书情报学领域中的信息经济学探索[J].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9, 27(5): 2-9. 75 孙建军, 田纳西. 基于CSSCI的多学科期刊引文网络分析[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 34(2): 227-232. 76 谢成, 徐华斯, 李新春, 等. 基于共词分析法的学科关联分析——以图书情报学、经济学与管理学为例[J].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17, 35(6): 83-90, 120. 77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Browse CIP codes[EB/OL]. [2020-10-02]. https://nces.ed.gov/ipeds/cipcode/browse.aspx? y=55. 78 彭知辉. 公安情报学研究30年(上): 研究内容及其分布状况[J]. 北京警察学院学报, 2017(1): 52-65. 79 高金虎. 情报分析方法论[M]. 北京: 金城出版社, 2017: 272-276. 80 张晓军. 美国军事情报理论研究[M]. 北京: 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7: 115. 81 赵玉晖. 医学信息学教育在大数据环境下的变革研究[J]. 中国当代医药, 2019, 26(3): 185-187, 191. 82 种乐熹, 胡德华. 大数据环境下医学信息学教育的变革与发展[J].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2015, 24(9): 71-75.
[1]
李博闻, 章成志. 大情报观重述:方法演进视角下的成因探析 [J]. 情报学报, 2021, 40(8): 791-805.
[2]
王延飞, 陈美华, 赵柯然. 科技情报事业发展的路径探索研究 [J]. 情报学报, 2021, 40(7): 679-686.
[3]
马费成, 李志元. 中国当代情报学的起源及发展 [J]. 情报学报, 2021, 40(5): 547-554.
[4]
池毛毛, 杜运周, 王伟军. 组态视角与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图书情报学实证研究的新道路 [J]. 情报学报, 2021, 40(4): 424-434.
[5]
丁波涛. 人工智能时代的情报学发展与创新——基于情报交流理论的视角 [J]. 情报学报, 2021, 40(3): 321-332.
[6]
丁晓蔚. 数字金融时代的金融情报学:学科状况、学科内涵和研究方向 [J]. 情报学报, 2021, 40(11): 1176-1194.
[7]
杨国立.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军民情报学融合机理分析 [J]. 情报学报, 2021, 40(1): 30-42.
[8]
王昊, 邓三鸿, 苏新宁, 官琴. 基于深度学习的情报学理论及方法术语识别研究 [J]. 情报学报, 2020, 39(8): 817-828.
[9]
徐璐璐, 杜建, 叶鹰. 21 世纪以来医学信息学研究走向及其健康信息学转向 [J]. 情报学报, 2020, 39(7): 777-794.
[10]
曹文振, 赖纪瑶, 王延飞. 人工智能时代情报学发展走向之辨——对本体论、感知论、方法论、服务论的再思考 [J]. 情报学报, 2020, 39(5): 557-564.
[11]
周文博. 活动理论及其在图书馆情报学领域的应用 [J]. 情报学报, 2020, 39(3): 274-283.
[12]
杨建林. 情报学哲学基础的再认识 [J]. 情报学报, 2020, 39(3): 317-329.
[13]
杨建林. 关于重构情报学基础理论体系的思考 [J]. 情报学报, 2020, 39(2): 125-134.
[14]
丁晓蔚, 苏新宁. 金融情报学:情报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J]. 情报学报, 2020, 39(2): 158-170.
[15]
刘浏, 王东波, 沈思, 谢靖, 陈昱成. 大数据时代情报学教育的回顾与展望 [J]. 情报学报, 2020, 39(12): 1264-1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