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情报学发展走向之辨——对本体论、感知论、方法论、服务论的再思考
曹文振, 赖纪瑶, 王延飞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北京 100871
Trends of Information Science in the Era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Rethinking Theories of Ontology, Perception, Methodology, and Service
Cao Wenzhen, Lai Jiyao, Wang Yanfei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摘要 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的迅猛发展和逐步普及,使得情报学难以避免人工智能的融合趋势,无论这种融合是主动为之或是被动选择。然而学界对人工智能时代情报学学科的发展走向并未予以充分探讨,大部分研究均将焦点置于大数据与下一代互联网环境中进行论述。本研究将人工智能时代情报学学科走向解构为“本体论”“感知论”“方法论”“服务论”四个论题,对每个论题借由理论面向与实践面向的二分法展开阐释,并从整体视角上提出应在人工智能洪流中找准情报学定位,不能忽视“人”在情报学中的价值以及重视跨学科融合、跨领域应用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
人工智能 ,
情报学 ,
学科发展 ,
本体论 ,
感知论 ,
方法论 ,
服务论
收稿日期: 2019-05-05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情报学学科建设与情报工作未来发展路径研究”(17ZDA291)。
作者简介 : 曹文振,男,1986年生,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情报学研究范式、信息服务与用户研究
引用本文:
曹文振, 赖纪瑶, 王延飞. 人工智能时代情报学发展走向之辨——对本体论、感知论、方法论、服务论的再思考[J]. 情报学报, 2020, 39(5): 557-564.
Cao Wenzhen, Lai Jiyao, Wang Yanfei. Trends of Information Science in the Era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Rethinking Theories of Ontology, Perception, Methodology, and Service. 情报学报, 2020, 39(5): 557-564.
链接本文:
https://qbxb.istic.ac.cn/CN/10.3772/j.issn.1000-0135.2020.05.010 或 https://qbxb.istic.ac.cn/CN/Y2020/V39/I5/557
1 梁玉芳, 刘丹儒. 人工智能时代的图书馆: 技术、问题及应用[J]. 情报资料工作, 2018, 39(5): 107-112. 2 徐宏宇. 人工智能与情报工作: 访上海市科学技术情报学会理事长刘炜[J]. 竞争情报, 2018, 14(3): 8-10. 3 钟义信. 人工智能: 概念·方法·机遇[J]. 科学通报, 2017, 62(22): 2473-2479. 4 徐宏宇. 新智能时代颠覆情报的未来——访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飞跃[J]. 竞争情报, 2017, 13(4): 4-7. 5 张黎, 郭敏, 刘国健. “互联网+”思维对情报学的变革[J]. 现代情报, 2018, 38(6): 28-31, 45. 6 马费成, 张瑞, 李志元. 大数据对情报学研究的影响[J]. 图书情报知识, 2018(5): 4-9. 7 王知津. 大数据时代情报学和情报工作的“变”与“不变”[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9, 42(7): 1-10. 8 张庆普, 陈茫. Web 4.0时代的情报学创新探究[J]. 情报学报, 2016, 35(10): 1048-1061. 9 黄晓斌, 罗海媛. 从会议征文看近五年我国情报学研究热点的发展[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8, 41(9): 31-36. 10 BawdenD, RobinsonL. Curating the infosphere: Luciano Floridi’s philosophy of information as the foundation for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J].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2018, 74(1): 2-17. 11 张云, 杨建林. 从学科交叉视角看国内情报学的学科地位与发展思考[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9, 42(4): 18-23. 12 周晓英, 刘莎, 冯向梅. 大数据的影响与情报学的应对策 略——从BD2K项目分析情报学的大数据应对策略[J]. 图书与情报, 2017(2): 55-62. 13 王琳. 情报学研究范式与主流理论的演化历程(1987—2017)[J]. 情报学报, 2018, 37(9): 956-970. 14 肖勇, 赵澄谋. 西方的资讯学研究现状及其与我国情报学的学科关系——基于中国情报学界的Intelligence学派审视视角[M]// 中国国防科学技术信息学会. 情报学进展(第八卷): 2008—2009年度评论. 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0: 111-161. 15 包昌火. 让中国情报学回归本来面目[J]. 情报杂志, 2011, 30(7): 1. 16 周鑫, 蒋勋, 陈媛媛. 词频变化率模型视域下美国情报学研究发展动向分析[J]. 情报科学, 2017, 35(4): 166-172. 17 GruberT R. Toward principles for the design of ontologies used for knowledge shar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 1995, 43(5-6): 907-928. 18 逄健, 刘佳. 摩尔定律发展述评[J]. 科技管理研究, 2015, 35(15): 46-50. 19 BucklandM. What kind of science can information science be?[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2, 63(1): 1-7. 20 王雁. 普通心理学[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59. 21 王延飞, 赵柯然, 陈美华, 等. 情报感知的研究解析[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8, 41(8): 1-4. 22 杜元清. 情报分析的5个级别及其应用意义[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4, 37(12): 20-22. 23 EndsleyM R. Design and evaluation for situation awareness enhancement[J]. Proceedings of the Human Factors Society Annual Meeting, 1988, 32(2): 97-101. 24 石纯一, 黄昌宁, 王家廞. 人工智能原理[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3: 2. 25 高洪深. 决策支持系统(DSS): 理论·方法·案例[M]. 第3版.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18. 26 VenkateshV, ThongJ Y L, XuX. Consumer acceptance and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xtending the 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J]. MIS Quarterly, 2012, 36(1): 157-178. 27 RubinR E, JanesJ. Foundations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M]. 4th ed. Chicago: ALA Neal-Schuman, 2016: 291-292. 28 曹文振. 社会信息学研究: 回顾、评述与展望[J]. 图书馆, 2016(4): 1-5, 12. 29 刘自强, 岳丽欣, 王效岳, 等. 主题演化视角下的国际情报学研究热点与前沿分析[J]. 图书馆, 2017(3): 14-22. 30 王延飞, 赵柯然, 何芳. 重视智能技术 凝练情报智慧——情报、智能、智慧关系辨析[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6, 39(2): 1-4.
[1]
李树青, 冯昊, 丁晓蔚, 胡桓, 张玉, 梅子石. 学科发展相关性视角下我国情报学发展特点与定位 [J]. 情报学报, 2021, 40(9): 1004-1014.
[2]
李博闻, 章成志. 大情报观重述:方法演进视角下的成因探析 [J]. 情报学报, 2021, 40(8): 791-805.
[3]
王延飞, 陈美华, 赵柯然. 科技情报事业发展的路径探索研究 [J]. 情报学报, 2021, 40(7): 679-686.
[4]
马费成, 李志元. 中国当代情报学的起源及发展 [J]. 情报学报, 2021, 40(5): 547-554.
[5]
池毛毛, 杜运周, 王伟军. 组态视角与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图书情报学实证研究的新道路 [J]. 情报学报, 2021, 40(4): 424-434.
[6]
陈悦, 宋凯, 刘安蓉, 曹晓阳. 基于机器学习的人工智能技术专利数据集构建新策略 [J]. 情报学报, 2021, 40(3): 286-296.
[7]
丁波涛. 人工智能时代的情报学发展与创新——基于情报交流理论的视角 [J]. 情报学报, 2021, 40(3): 321-332.
[8]
丁晓蔚. 数字金融时代的金融情报学:学科状况、学科内涵和研究方向 [J]. 情报学报, 2021, 40(11): 1176-1194.
[9]
杨国立.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军民情报学融合机理分析 [J]. 情报学报, 2021, 40(1): 30-42.
[10]
王昊, 邓三鸿, 苏新宁, 官琴. 基于深度学习的情报学理论及方法术语识别研究 [J]. 情报学报, 2020, 39(8): 817-828.
[11]
曹嘉君, 王曰芬, 陈盛之, 邹本涛. 多学科交叉综合的研究领域内学科间分布状态与演化研究 [J]. 情报学报, 2020, 39(5): 459-468.
[12]
周文博. 活动理论及其在图书馆情报学领域的应用 [J]. 情报学报, 2020, 39(3): 274-283.
[13]
杨建林. 情报学哲学基础的再认识 [J]. 情报学报, 2020, 39(3): 317-329.
[14]
杨建林. 关于重构情报学基础理论体系的思考 [J]. 情报学报, 2020, 39(2): 125-134.
[15]
丁晓蔚, 苏新宁. 金融情报学:情报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J]. 情报学报, 2020, 39(2): 158-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