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科学及其对情报学变革的影响
巴志超, 李纲, 周利琴, 毛进
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武汉 430072
Data Science and Its Implications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formation Science
Ba Zhichao, Li Gang, Zhou Liqin, Mao Jin
Center for Studies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摘要 大数据时代,科学界倡导建立属于不同科学领域的数据科学,以形成具有学科差异化、特色化的数据科学研究范式与思维模式,情报学也应积极吸纳数据科学的理论、技术与方法,以催动情报学的变革与发展。在把握数据科学的学科内涵、理论体系与方法论的基础上,探究数据、数据科学以及情报学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从理论逻辑、技术方法与实践应用等方面分析数据科学对情报学研究范式转型的重大影响,并指出在当前大数据与数据科学发展视角下情报学应该重点关注的新课题。
关键词 :
大数据 ,
数据科学 ,
情报学 ,
学科体系 ,
研究范式 ,
三元世界
收稿日期: 2018-02-28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安全大数据综合信息集成与分析方法”(71790612)
作者简介 : 巴志超,男,1990年生,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知识网络与知识服务,E-mail: bazhichaoty@126.com;李纲,男,1966年生,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竞争情报、知识发现;周利琴,女,1992年生,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竞争情报、信息行为;毛进,男,1988年生,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学术网络挖掘、信息组织与检索技术。
引用本文:
巴志超, 李纲, 周利琴, 毛进. 数据科学及其对情报学变革的影响[J]. 情报学报, 2018, 37(7): 653-667.
Ba Zhichao, Li Gang, Zhou Liqin, Mao Jin. Data Science and Its Implications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formation Science. 情报学报, 2018, 37(7): 653-667.
链接本文:
https://qbxb.istic.ac.cn/CN/10.3772/j.issn.1000-0135.2018.07.001 或 https://qbxb.istic.ac.cn/CN/Y2018/V37/I7/653
[1] Naur P.Concise survey of computer methods[M]. Sweden: Stu- dentlitteratur Publishing, 1974. [2] Gil Press.A very shot history of data science [EB/OL]. [2016- 06-02]. http://www.forbes.com/sites/gilpress/2013/05/28/a-very-short- history-of-data-science/#6575961c69fd. [3] Moraes R M D, López L M.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pplica- tions for data science[J]. Knowledge Based Systems, 2015, 87(6): 1-2. [4] Mondal K.Design issues of big data parallelisms[C]//Proceed- ings of the Third Information Systems Design and Intelligent Applications. Visakhapatnam: Springer India, 2016: 209-217. [5] 王曰芬, 谢清楠, 宋小康. 国外数据科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图书情报工作, 2016, 60(14): 5-14. [6] 朱扬勇, 熊赟. 数据学[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 [7] 朱扬勇. 数据学与数据科学[R/OL]. 2009. http://www.dataology. fudan.edu.cn. [8] 李国杰, 程学旗. 大数据研究: 未来科技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领域—大数据的研究现状与科学思考[J].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2, 27(6): 647-657. [9] 刘潇, 杨建梅. 基于数据科学的复杂元网络方法与应用[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5. [10] 朝乐门, 卢小宾. 数据科学及其对信息科学的影响[J]. 情报学报, 2017, 36(8): 761-771. [11] Aalst W V D, Damiani E. Processes meet big data: connectiong data science with process science[J]. Services Computing IEEE Transactions on Services Computing, 2015, 8(6): 810-819. [12] Provost F, Fawcett T.Data science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big data and data-driven decision making[J]. Big Data, 2013, 1(1): 51-59. [13] Conway D. The data science venn diagram [R/OL]. http://www. dataists.com/2010/09/the-data-science-venn-diagram/. [14] Cleveland W.Data science:an action plan for expanding the technical areas of the field of statistics[J]. 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Review, 2010, 69(1): 21-26. [15] 赵国栋, 易欢欢, 糜万军, 等. 大数据时代的历史机遇: 产业变革与数据科学[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 [16] 魏瑾瑞, 蒋萍. 数据科学的统计学内涵[J]. 统计研究, 2014, 31(5): 3-9. [17] 李金昌. 基于大数据思维的统计学若干理论问题[J]. 统计研究, 2016, 33(11): 2-10. [18] 李志芳, 邓仲华. 科学研究范式演变视角下的情报学[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4, 37(1): 4-7. [19] 王炳立. 基于科学计量学的国际大数据研究可视化分析[J]. 情报杂志, 2015, 34(2): 131-136. [20] 欧阳康. 大数据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变革与创新[N]. 光明日报, 2016-11-10(16). [21] 孙建军. 大数据时代人文社会科学如何发展[N]. 光明日报, 2014-07-07(11). [22] 李培楠, 万劲波. 大数据时代的基础科学新变[N]. 光明日报, 2016-12-09(10). [23] Murdoch T B, Detsky A S.The inevitable application of big data to health care[J]. JAMA, 2013, 309(13): 1351-1352. [24] Mayer S V, Cukier K.Big data: a revolution that will transform how we live, work, and think[M]. New York: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2013. [25] 陈仕伟. 大数据主义的科学哲学反思[J].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32(6): 15-21. [26] [美]史蒂夫·洛尔. 大数据主义[M]. 胡小锐, 朱胜超, 译.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5. [27] 赵鹏大. 大数据时代呼唤各科学领域的数据科学[J]. 中国科技奖励, 2014(9): 29-30. [28] Talkingdata. 专业数据人才教育行业生态报告[R/OL]. 2018. http://mi.talkingdata.com/report-detail.html?id=750. [29] 吴力波. 多“源”异“构”培养大数据创新型人才[J].大数据, 2016, 2(5): 89-94. [30] [英]维克托-舍恩伯格, 肯尼思·库克耶. 大数据时代[M]. 盛杨燕, 周涛, 译.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3. [31] Hey T, Tansley S, Tolle K.The fourth paradigm: Data-intensive scientific discovery[M]. Redmond: Microsoft Research, 2009. [32] 吴朝文, 任思奇, 邓淑华. 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视野下的大数据观探析[J]. 求实, 2017(7): 4-14. [33] 郭贵春, 成素梅. 科学技术哲学概论[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34] 李阳, 李纲. 我国情报学变革与发展: “侵略”思索、范式演进与体系建设[J]. 图书情报工作, 2016, 60(22): 5-11. [35] 张勤. 信息链与我国情报学研究路径探析[J]. 图书情报知识, 2005(4): 23-27. [36] 化柏林, 郑彦宁. 情报转化理论(上)—从数据到信息的转化[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2, 35(3): 1-4. [37] 彭知辉. 数据:大数据环境下情报学的研究对象[J]. 情报学报, 2017, 36(2): 123-131. [38] Lewis B, Montemayor J, Piatko C, et al.Supporting insight-based information exploration in intellig- ence analysis[J]. Communciation of the ACM, 2006, 49(4): 63-68. [39] Zeng M L.Smart data for digital humanities[J]. Journal of Data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2017, 2(1): 1-12. [40] 李阳, 孙建军, 裴雷. 科学大数据与社会计算: 情报服务的现代化转型与创新发展[J]. 图书与情报, 2017(5): 27-32. [41] 李国杰. 信息科学技术的长期发展趋势和我国的战略取向[J]. 中国科学: 信息科学, 2010, 40(1): 128-138. [42] 王飞跃. 情报5.0: 平行时代的平行情报体系[J]. 情报学报, 2015, 34(6): 563-574. [43] 梁战平. 情报学若干问题辨析[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3, 26(3): 193-198. [44] 江俞蓉, 张天明. 大数据时代情报学面临的挑战和机遇[J]. 现代情报, 2013, 33(8): 58-60. [45] 马费成. 情报学发展的历史回顾及前沿课题[J].图书情报知识, 2013(2): 4-12. [46] 马费成. 论情报学的基本原理及理论体系构建[J]. 情报学报, 2007, 26(1): 3-13. [47] 邓三鸿, 郭骅. 情报学与情报工作论坛(2017)隆重召开并凝聚形成《南京共识》[J]. 图书情报知识, 2017(6): 125-127. [48] 化柏林. 情报学三动论探析:序化论、转化论与融合论[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9, 32(11): 21-24. [49] 包昌火, 李艳. 情报缺失的中国情报学[J]. 情报学报, 2007, 26(1): 29-34. [50] 苏新宁. 大数据时代情报学与情报工作的回归[J]. 情报学报, 2017, 36(4): 331-337. [51] 臧兰. 论情报学理论体系[J]. 情报学报, 1990, 9(2): 138-145. [52] 李广建, 化柏林. 大数据分析与情报分析关系辨析[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4, 40(5): 14-22. [53] 曾建勋, 魏来. 大数据时代的情报学变革[J]. 情报学报, 2015, 34(1): 37-44. [54] 张惠娜, 李辉, 付宏, 等. 情报服务3.0: 科技情报服务的全纳化转向[J]. 天津科技, 2015, 42(8): 17-21. [55] 吴晨生, 李辉, 付宏, 等. 情报服务迈向3.0时代[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5, 38(9): 1-7. [56] 贺德方. 工程化思维下的科技情报研究范式——情报工程学探析[J]. 情报学报, 2014, 33(12): 1236-1241. [57] 严怡民, 刘晓敏, 丰成君, 等. 现代情报学理论[D].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6. [58] 张秋波, 唐超. 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情报学发展研究[J]. 情报杂志, 2015, 34(12): 7-10. [59] 岳增慧, 许海云, 郭婷, 等. “情报学”与“计算机跨学科应用”的学科交叉对比研究[J]. 情报资料工作, 2016(2): 16-22.
[1]
李树青, 冯昊, 丁晓蔚, 胡桓, 张玉, 梅子石. 学科发展相关性视角下我国情报学发展特点与定位 [J]. 情报学报, 2021, 40(9): 1004-1014.
[2]
刘晓晨, 王卓昊. 基于大数据环境的科技管理数据集成平台研究 [J]. 情报学报, 2021, 40(9): 953-961.
[3]
李博闻, 章成志. 大情报观重述:方法演进视角下的成因探析 [J]. 情报学报, 2021, 40(8): 791-805.
[4]
王延飞, 陈美华, 赵柯然. 科技情报事业发展的路径探索研究 [J]. 情报学报, 2021, 40(7): 679-686.
[5]
马费成, 李志元. 中国当代情报学的起源及发展 [J]. 情报学报, 2021, 40(5): 547-554.
[6]
王芳, 徐路路. 基于智能化公文主题分析的我国政策层级扩散倾向性研究 [J]. 情报学报, 2021, 40(4): 387-401.
[7]
池毛毛, 杜运周, 王伟军. 组态视角与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图书情报学实证研究的新道路 [J]. 情报学报, 2021, 40(4): 424-434.
[8]
丁波涛. 人工智能时代的情报学发展与创新——基于情报交流理论的视角 [J]. 情报学报, 2021, 40(3): 321-332.
[9]
巴志超, 刘学太, 马亚雪, 李纲. 国家安全大数据综合信息集成的战略思考与路径选择 [J]. 情报学报, 2021, 40(11): 1139-1149.
[10]
丁晓蔚. 数字金融时代的金融情报学:学科状况、学科内涵和研究方向 [J]. 情报学报, 2021, 40(11): 1176-1194.
[11]
杨国立.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军民情报学融合机理分析 [J]. 情报学报, 2021, 40(1): 30-42.
[12]
王昊, 邓三鸿, 苏新宁, 官琴. 基于深度学习的情报学理论及方法术语识别研究 [J]. 情报学报, 2020, 39(8): 817-828.
[13]
曹文振, 赖纪瑶, 王延飞. 人工智能时代情报学发展走向之辨——对本体论、感知论、方法论、服务论的再思考 [J]. 情报学报, 2020, 39(5): 557-564.
[14]
周文博. 活动理论及其在图书馆情报学领域的应用 [J]. 情报学报, 2020, 39(3): 274-283.
[15]
杨建林. 情报学哲学基础的再认识 [J]. 情报学报, 2020, 39(3): 317-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