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摘要目录

2025年 第44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5-03-24

专题
情报理论与方法
情报技术与应用
情报学科发展与建设
专题
257 基于IARPA项目指南的智能情报技术解析与布局启示 Hot!
付芸, 刘细文
DOI: 10.3772/j.issn.1000-0135.2025.03.001
明确智能情报技术的内涵和外延对情报机构规划和科研人员选题至关重要。本文探索使用美国情报高级研究计划局发布的87个项目指南全文本开展细粒度技术内容分析,从主题-子主题-技术问题-评估指标四个层级维度立体化揭示其围绕智能情报技术的布局内容和特征,在此基础上总结得出智能情报技术是什么、包含哪些内容。为此,本文提出基于项目指南的技术布局分析框架,设计项目指南描述模型(project description model,PDM),包含研究目标、技术问题和评估指标三类知识元素;研发适用于PDM的项目指南文本解析提示词,在GPT-4o(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 4 omni)中应用后三类知识元素平均识别准确率达92.94%;使用TopicGPT依次处理项目指南的概要文本和研究目标文本并构建分层主题(主题-子主题);使用分层主题、技术问题与评估指标揭示技术布局内容和特征。经分析得出智能情报技术是指应用于情报工作的智能技术与升级情报工作流程智能化的信息技术,涵盖智能数据、智能计算、智能认知和智能系统四个方面,具有四大关键特征和四类评估原则,相关案例佐证了本文结论的可靠性。最后,在大情报观指导下,本文提出面向未来智能情报技术布局的六大任务方向,包括三类关键技术研发问题:情报应用情景的智能解析与认知建模技术、目标驱动的跨时空模态情报数据生产与组织技术、适用于复杂情报情景计算与分析的智能信息技术;三类核心实践应用问题:情报工作流程的标准化与自动化、情报工具的易用性与分析结果的可传播性、情报工作评估体系的确定性与可测量性。
2025 Vol. 44 (3): 257-270 [摘要] ( 20 ) HTML (140 KB)  PDF (2474 KB)  ( 69 )
情报理论与方法
271 面向重大突发事件的智慧政府情报决策:认知框架与实践路径 Hot!
庞宇飞, 张海涛, 李依霖, 张传洋
DOI: 10.3772/j.issn.1000-0135.2025.03.002
本研究立足于情报学学科视角,以重大突发事件这一精准场景为着眼点,对智慧政府情报决策认知框架与实践路径展开讨论。首先,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结合系统论思维,对智慧政府情报决策的内涵、任务、特征与实践逻辑进行分析与界定,以全景视角构建智慧政府情报决策的整体认知框架。其次,从多模态数据融合获取、数智赋能情报处理、情报决策方案执行以及情报决策质效评价四个方面,对智慧政府情报决策的实践路径进行梳理。本研究将情报智慧与情报任务融入智慧政府决策实践的落地过程,拓展了关于智慧政府决策结构与能力优化提升的新视角,助力智慧政府科学决策精准施策目标实现,为新时代政府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转型与升级提供了参考。
2025 Vol. 44 (3): 271-281 [摘要] ( 28 ) HTML (93 KB)  PDF (1845 KB)  ( 35 )
282 数据与知识协同驱动的知识发现:概念、机理与模型 Hot!
姚苏梅, 陆泉
DOI: 10.3772/j.issn.1000-0135.2025.03.003
知识发现是应对海量数据和复杂问题挑战,促进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并提高决策支持能力的重要情报理论。“数据”和“知识”是图书馆学、情报学和档案学的核心命题,数据驱动或知识驱动的知识发现是数据密集型或知识密集型情境下解决情报学研究问题的重要手段,但普遍存在的缺陷数据和不确定性知识降低了上述方法的有效性。协同驱动则通过数据和知识的交叉互补,为实现新知识发现提供了创新性的解决途径。当前,对于协同驱动方法的全面和深入分析尚显不足。本文主要目的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的认知逻辑,梳理数据与知识协同驱动知识发现的基本概念、机理和模型3个方面。首先,提出数据与知识协同驱动知识发现的基本概念,剖析作为该概念重要组成部分的缺陷数据和不确定性知识新概念的含义。其次,机理部分探讨了数据融入知识驱动知识发现和知识融入数据驱动知识发现双视角下协同驱动的多途径和多目的,从数据与知识的交叉互补解释协同驱动知识发现功能实现的本质原因与运作机理。最后,提出问题和场景导向的数据与知识协同驱动知识发现基本模型,并从知识驱动为主(构建模式、纠错模式)、数据驱动为主(嵌入模式、纠正模式和引导模式)和其他协同驱动知识发现(混合模式和并发模式)3类重点阐述了协同驱动内部建模的典型模式。数据与知识协同驱动的知识发现和多种协同驱动的模式兼顾了数据与知识的相互补充和协同作用,为知识发现提供了更全面的框架和流程,为信息资源管理学科拓展了方法创新与问题解决思路。
2025 Vol. 44 (3): 282-295 [摘要] ( 19 ) HTML (152 KB)  PDF (2249 KB)  ( 39 )
296 开放科学视角下的数据论文引用意图研究——以生物医学领域为例 Hot!
王莉军, 刘茹, 杨波, 刘志辉, 郑明
DOI: 10.3772/j.issn.1000-0135.2025.03.004
基于引文全文本语料库,多角度揭示数据论文被引特征和趋势变化,探究数据论文在实践中发挥的真实效用。本文以生物医学领域为例,在完成数据论文引用意图自动识别的基础上,从时间、空间和期刊3个维度对其引用意图特征进行分析,揭示生物医学领域数据论文的发展和使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数据论文的被引时间与发表时间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得到的实质性引用占比略高于非实质性引用,在实质性引用中,引用位置主要集中在数据/方法部分;描述数据集的论文数量远高于描述数据库的论文,后者却获得更高、更持久的引用量。
2025 Vol. 44 (3): 296-308 [摘要] ( 20 ) HTML (147 KB)  PDF (3368 KB)  ( 48 )
309 面向信息治理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政策法规文本量化评价与优化研究 Hot!
王旭, 刘斌斌, 邱均平
DOI: 10.3772/j.issn.1000-0135.2025.03.005
数智时代,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GAI)已成为全球各界关注的焦点,其展现的大语言模型的涌现能力,引发了信息生态中的诸多乱象。量化评价并优化GAI政策法规,在丰富GAI治理学理化研究、助力提升社会风险治理水平与信息治理效能和推进国家网络空间治理等方面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剖析了GAI内容引发的信息治理困境,其次,采用PMC指数模型(policy modeling consistency index model)并结合Matlab工具,对全球14项GAI政策法规文本进行量化评价分析。研究发现,政策法规整体一致性水平较高,但仍存在立法行业领域服务类型不明确、可信可控性应用功能受限、技术保障治理范围固化的问题。据此,本文提出技术优化、风险评估、应用部署和国际政策法规交融4个优化层面;针对GAI引发的信息治理困境问题,将敏捷治理细化为智慧服务、可信应用和技术安全三大核心维度,以此作为评价GAI政策法规的标尺;构建了软硬法兼施的灵活方案和场景化分层治理模式的优化框架,并提出了以信息治理为导向的GAI政策法规优化建议。
2025 Vol. 44 (3): 309-324 [摘要] ( 17 ) HTML (212 KB)  PDF (4068 KB)  ( 54 )
情报技术与应用
325 组合新颖性和学科新颖性能否提升论文的技术影响?基于直接和间接技术影响力的双重视角 Hot!
杨杰, 柳美君, 步一, 赵星, 邓三鸿
DOI: 10.3772/j.issn.1000-0135.2025.03.006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理解新颖性的知识组合以及跨学科的知识融合能否提升论文的技术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通过真实知识组合分布和模拟知识组合分布的相对高阶指标测度引文组合新颖性,基于学科共被引矩阵和距离分布测度学科新颖性。考虑“直接-间接”双重视角,通过融合“论文-专利”引用网络和“论文-论文”深层引用网络,提出论文的专利直接被引量和专利间接被引量等指标,以测度论文的直接技术影响和间接技术影响。通过对微软学术数据库中约3000万篇科学论文的固定效应回归分析,本文发现引文组合新颖性能够同时正向促进论文的直接技术影响和间接技术影响,并且对间接技术影响的促进效应更强;而学科新颖性仅能正向促进论文的间接技术影响。进一步地,本文还发现在STEM(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mathematics)领域和大型合作团队中,引文组合新颖性和学科新颖性能够更有效地提升论文的双重技术影响,且学科新颖性对论文的间接技术影响的促进效应随年份存在下降趋势。
2025 Vol. 44 (3): 325-338 [摘要] ( 17 ) HTML (205 KB)  PDF (3128 KB)  ( 39 )
339 跨维度特征融合视角下的科技论文新颖性测量方法研究 Hot!
马铭, 郑哲浚, 毛进, 白云, 李纲
DOI: 10.3772/j.issn.1000-0135.2025.03.007
准确评估科技论文的内在新颖性,对追踪学术前沿和实现高质量科研创新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科技论文的知识内容和学术交流结构,创新性地提出一种跨维度特征融合视角下的科技论文新颖性测量新方法,以全面、客观地评估科技论文的新颖性。首先,基于“问题-方法”组合,构建科技论文的结构化知识表示模型,并利用领域预训练语言模型为组合赋权;其次,考虑知识内容和学术交流结构,围绕原创性、复杂性和研究热度等事前特征,构建科技论文新颖性的跨维度综合测量指标;最后,通过对生物医学领域数据集的实证分析以及新颖性论文的事后影响力检验,证明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方法不受时间和环境因素干扰,能够在长时间跨度内保持方法效力并有效挖掘领域论文的新颖性模式。此外,与单一维度方法的对比证明了新方法能够更好地综合捕捉多维复合特征评估新颖性论文,避免了测量维度的单一化与片面化。本文为科技论文新颖性测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同时可作为科研工作者识别和推广创新性研究的有效工具。
2025 Vol. 44 (3): 339-352 [摘要] ( 20 ) HTML (171 KB)  PDF (2553 KB)  ( 59 )
353 基于CLIP-LDAGV多模态信息融合的颠覆性技术主题识别研究——以新能源领域为例 Hot!
吕鲲, 张未旭, 靖继鹏
DOI: 10.3772/j.issn.1000-0135.2025.03.008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呈现高速发展和高度融合的态势。准确识别出颠覆性技术主题以推动全面创新已成为科学技术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然而,传统的颠覆性技术主题识别方法主要依赖于单一模态数据,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基于CLIP(contrastive language-image pre-training)和LDAGV(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 global vectors for word representation)模型构建新闻文本与图像特征融合向量,通过k-means聚类迭代并结合3个颠覆性技术主题指标进行筛选,实现了多模态信息的融合以及主题的精准识别。以新能源领域为例,验证了该模型在颠覆性技术主题识别方面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与其他单一模态模型相比,多模态信息融合模型在颠覆性技术主题识别方面更具优势。
2025 Vol. 44 (3): 353-368 [摘要] ( 19 ) HTML (167 KB)  PDF (5095 KB)  ( 61 )
情报学科发展与建设
369 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情报学与情报工作:2024年中国情报学年会综述 Hot!
李月琳, 潘正源, 范斯诺, 张向怡虹
DOI: 10.3772/j.issn.1000-0135.2025.03.009
2024年中国情报学年会暨情报学与情报工作发展论坛、第十四届全国情报学博士生学术论坛已落下帷幕。本文着重综述了年会接收的316篇论文,揭示了情报学和情报工作发展的新动向,阐述情报学与情报工作赋能新质生产力、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新作为。综述表明,本次年会关注情报工作、信息行为、信息服务与信息用户、信息系统等10大主题,从多领域、多场景为社会发展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参考;技术与社会的发展拓展了情报学与情报工作的新领域、新场景;人工智能技术已成为推动传统情报学研究和情报工作发展的新动能;情报学与情报工作方法的传承发展体现了在新时代情报学科和情报事业发展中的守正与创新。本文揭示了本次年会关注的主题、内容和方法,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内情报学和情报工作当前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展现了情报学业界和学界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使命和责任。
2025 Vol. 44 (3): 369-380 [摘要] ( 19 ) HTML (156 KB)  PDF (801 KB)  ( 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