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情报工作的传承与发展
刘如1,2 , 吴晨生1,2 , 刘彦君1,2 , 李1,2 , 李梦辉1,2 ,
1. 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北京 100044; 2. 北京科技战略决策咨询中心,北京 100044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telligence in China
Liu Ru1,2 , Wu Chensheng1,2 , Liu Yanjun1,2 , Li Hui1,2 , Li Menghui1,2
1. Beiji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Beijing 100044; 2. Beij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Strategy Decision-making Consultant Center, Beijing 100044
摘要 深入研究我国科技情报工作的历史沿革和使命,旨在为我国科技情报工作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通过文献调研、实地走访以及历史研究法对我国科技情报机构的历史、发展、现状进行全面的梳理,总结我国科技情报机构的价值意义与功能特性,揭示出我国科技情报工作的根本使命和文化自觉。本文系统总结和思考了科技情报机构的历史发展、体制改革、工作内容,以尊重传承,发扬创新的宗旨,指出我国科技情报工作的未来之路。
关键词 :
情报机构 ,
科技情报工作 ,
历史使命 ,
信息链
收稿日期: 2018-05-12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情报学学科建设与情报工作未来发展路径研究”(17ZDA291)
作者简介 : 刘如,男,1982年生,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情报方法与技术,E-mail:rudyliu1983@hotmail.com; 吴晨生,男,1967年生,博士,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刘彦君,女,1976年生,硕士,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情报、数据科学;李辉,女,1975年生,硕士,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安全;李梦辉,男,1976年生,博士,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系统科学。
引用本文:
刘如, 吴晨生, 刘彦君, 李辉, 李梦辉. 中国科技情报工作的传承与发展[J]. 情报学报, 2019, 38(1): 38-45.
Liu Ru, Wu Chensheng, Liu Yanjun, Li Hui, Li Menghui.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telligence in China. 情报学报, 2019, 38(1): 38-45.
链接本文:
https://qbxb.istic.ac.cn/CN/10.3772/j.issn.1000-0135.2019.01.005 或 https://qbxb.istic.ac.cn/CN/Y2019/V38/I1/38
[1] 熊剑平, 储道立. 中国古代情报史[M]. 北京: 金城出版社, 2016: 3. [2] 苏新宁. 大数据时代情报学与情报工作的回归[J]. 情报学报, 2017, 36(4): 331-337. [3] 刘强. 情报工作与国家生存发展[M]. 北京: 时事出版社, 2014: 584. [4] 马费成, 宋恩梅, 张勤. IRM-KM范式与情报学发展研究[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 [5] 冷伏海, 于微微. 从2002~2011年ARIST及《情报学进展》载文内容看情报学研究动态与发展[J]. 情报学报, 2013, 32(10): 1012-1025. [6] 包昌火, 王秀玲, 李艳. 中国情报研究发展纪实[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0, 33(1): 1-3. [7] 贺德方, 等. 数字时代情报学理论与实践[M].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6: 68-70. [8] 吴晨生, 李辉, 付宏, 等. 情报服务迈向3.0时代[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5, 38(9): 1-7. [9] 张力治. 情报学进展(1994—1995年度评论)[M]. 北京: 情报理论与实践杂志社, 1995: 1. [10] 霍国庆, 汪冰. 穿越冷战的情报科学史及其启示: 理查兹“情报科学与冷战的结束”评价[J]. 情报科学, 1998, 16(2): 89-95. [11] 杨照德, 熊延岭. 钱学森: 中国星[M].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2. [12] 卢胜军, 栗琳. 钱学森情报思想及其应用研究[M]. 北京: 航空工业出版社, 2016: 171. [13] 夏太寿, 王晓梅, 梅伟. 继往开来再创辉煌——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发展历程回顾与展望[J]. 江苏科技信息, 2010(5): 3-6. [14] Lilley D B, Trice R W. 情报科学史[J]. 情报科学, 1993(3): 64-70. [15] 卢胜军, 栗琳. 钱学森情报思想及其应用研究[M]. 北京: 航空工业出版社, 2016: 44. [16] 钱学森. 情报资料、图书、文献和档案工作的现代化及其影响[J]. 档案学通讯, 1979(5): 6-10. [17] 包昌火, 包琰. 中国情报工作和情报学研究[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3: 前言. [18] Lilley D B, Trice R W. 情报科学史Ⅶ[J]. 情报科学,1994(6): 37-41. [19] 赖茂生. 新环境、新范式、新方法、新能力——新时代情报学发展的思考[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7, 40(12): 1-5. [20] 孙振誉, 张蕙杰, 白碧君, 等. 信息分析导论[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13. [21] 张力治. 情报学进展(1994—1995年度评论)[M]. 北京: 情报理论与实践杂志社, 1995: 256. [22] 霍国庆, 汪冰. 穿越冷战的情报科学史及其启示:理查兹“情报科学与冷战的结束”评价[J]. 情报科学, 1998, 16(2): 89-95. [23] 霍忠文, 闫旭军. “情报”、“Informagence”与“Infotelligence”——科技情报工作科学技术属性再思考[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2, 25(1): 1-5. [24]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OL]. [2015-01-20].http://www.gov.cn/xinwen/2015-01/20/content_2807126.htm. [25] 陈峰. 论面向高端用户提供情报服务的四个层次[J]. 情报杂志, 2016, 35(10): 13-17. [26] Burks A W. review (untitled)[J]. Philosophical Review, 1951, 59(3): 398. [27] Debons A, Horne E E, Cronenweth S, et al. Information science: An integrated view[M]. Boston: MaCmillan Publishing, 1988. [28] 卡尔·波普尔. 客观知识: 一个进化论的研究[M]. 舒炜光, 等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 [29] 师宏睿. 布鲁克斯情报认知观研究[J].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1(6): 51-53. [30] 王飞跃. 从激光到激活:钱学森的情报理念与平行情报体系[J]. 自动化学报, 2015, 41(6): 1053-1061. [31] The White Hous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R]. 2017: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