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卓越学者隐性知识体系建模与表示方法 |
刘萍, 石湘, 邢玉艳 |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武汉 430072 |
|
Modeling and Representation of Tacit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of Outstanding Scholars |
Liu Ping, Shi Xiang, Xing Yuyan |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
|
摘要 学术创新是引领国家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我国构建自主话语体系的基础和根本。目前关于学术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术成果的创新性评价方面,缺乏对创新过程的深层探究,无法反映创新主体学术创新活动的本质。本文探究卓越学者学术创新的源头,剖析卓越学者隐性知识体系的组成结构,阐释知识结构与思维结构的相互作用关系及演化过程,并利用知识超网络模型来描述卓越学者隐性知识。探究卓越学者隐性知识体系模型及表示对于认识其学术创新的内在机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
|
关键词 :
卓越学者,
隐性知识,
学术创新,
知识结构,
思维结构
|
收稿日期: 2022-07-22
|
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向学术创新的卓越学者知识体系构建”(72174156)。 |
作者简介: 刘萍,女,1972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检索、知识管理,E-mail:pliuleeds@126.com;石湘,男,1998年生,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检索、知识管理;邢玉艳,女,1991年生,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检索、知识管理; |
1 马大猷. 从纳米电子学的突破看科学基础研究[J]. 群言, 2002(5): 30-32. 2 Wu J, Ou G Y, Liu X H, et al. How does academic education background affect top researchers’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the field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J]. Journal of Informetrics, 2022, 16(2): 101292. 3 Yemini M. International research collaborations as perceived by top-performing scholars[J]. 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2021, 25(1): 3-18. 4 高瑞, 王彬. 中国杰出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过程及特征——基于“科学探索奖”获得者的履历分析[J]. 科学管理研究, 2022, 40(2): 139-146. 5 张建卫, 王健, 周洁, 等. 高校高层次领军人才成长的实证研究[J]. 科学学研究, 2019, 37(2): 235-244. 6 马思妍. 论科学家的隐性知识及其在科学发现中的作用[D].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 2010. 7 Knight E, Mitchell V. The ‘how’ rather than the ‘what’ of research impact[J].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 Development, 2023, 42(2): 336-349. 8 任晓菲.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隐性知识流动研究[D]. 哈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 9 Alves R B C, Pinheiro P. Factors influencing tacit knowledge sharing in research groups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J]. Administrative Sciences, 2022, 12(3): 89. 10 Amin Z, Romli A, Mokhtar R, et al. The development of conceptual KPI model based on balanced scorecard measurement method for tacit knowledge of universities’ academic staff[J]. Advanced Science Letters, 2017, 23(11): 11007-11011. 11 杨文祥, 焦运立, 刘丽斌. 国外图书馆学学术源流与方法论思想的历史演进与嬗变——关于21世纪图书馆学方法论体系及相关问题的若干思考之二[J]. 图书与情报, 2008(2): 1-5, 129. 12 约翰·D.麦克尼尔. 课程导论[M]. 施良方, 唐晓杰, 罗明东, 等译. 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0. 13 Polanyi M. Personal knowledge: towards a post-critical philosophy[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8. 14 Polanyi M. Knowing and being[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9: 138. 15 Eraut M. Non-formal learning and tacit knowledge in professional work[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0, 70(1): 113-136. 16 江新, 郑兰琴, 黄荣怀. 关于隐性知识的分类研究[J]. 开放教育研究, 2005, 11(1): 28-31. 17 Nonaka I. A dynamic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J]. Organization Science, 1994, 5(1): 14-37. 18 Piaget J. The principles of genetic epistemology[M].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72. 19 白倩, 冯友梅, 沈书生, 等. 重识与重估: 皮亚杰发生建构论及其视野中的学习理论[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 38(3): 106-116. 20 闻曙明. 隐性知识显性化问题研究[D]. 苏州: 苏州大学, 2006. 21 于汝霜. 学术人生的蕴味——对人文社科领域33位卓越学者一生学习历程的质性研究[J]. 江苏高教, 2018(8): 45-51. 22 Kaufman J C, Sternberg R J.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creativity[M]. 2nd edi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9: 31. 23 郭凤志. 价值、价值观念、价值观概念辨析[J]. 东北师大学报, 2003(6): 41-46. 24 崔巍, 陈姝宏. 中国梦引领下科研价值观的重塑——以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者为对象[J]. 社会科学战线, 2014(5): 275-276. 25 金盛华, 郑建君, 辛志勇. 当代中国人价值观的结构与特点[J]. 心理学报, 2009, 41(10): 1000-1014. 26 朱雪莉, 宋永华, 伍宸. 国内外一流教育学科科研价值取向比较研究[J]. 教育科学, 2020, 36(1): 73-81. 27 金炳华.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3. 28 韩高良. 关于信念的认识论研究[D]. 郑州: 郑州大学, 2010. 29 列宁. 列宁全集: 第25卷[M]. 2版.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8: 117. 30 石仿. 科学创造视角下的意会认知论——以波兰尼与庄子比较为基础[D]. 合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9. 31 J.皮亚杰, B.英海尔德. 儿童心理学[M]. 吴福元,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0: 31. 32 孙剑斌, 张朋柱. 基于知识网络的科研人员知识结构可视化[J]. 情报科学, 2010, 28(3): 395-399, 480. 33 卡尔·波普尔. 猜想与反驳: 科学知识的增长[M]. 傅季重, 纪树立, 周昌忠, 译. 杭州: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3: 308, 318. 34 林定夷. 问题与科学研究: 问题学之探究[M]. 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6: 11. 35 于晓青. 论法学家的知识结构[D]. 上海: 华东政法学院, 2001. 36 李润洲. 学科核心素养的遴选及其关系辨析——一种知识结构的视角[J]. 南京社会科学, 2019(4): 138-144, 156. 37 张浩. 思维发生学: 从动物思维到人的思维[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 38 唐邦勋. 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研究[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0(10): 198-201. 39 张沿沿, 冯友梅, 顾建军, 等. 从知识结构与思维结构看思维评价——基于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知识观的演绎[J]. 电化教育研究, 2020, 41(6): 33-38. 40 皮亚杰. 发生认识论原理[M]. 王宪钿,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1. 41 罗伯特·索尔所, 金伯利·麦克林, 奥托·麦克林. 认知心理学[M]. 邵志芳, 李林, 徐媛, 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240-245. 42 Gruszka A, Necka E. Priming and acceptance of close and remote associations by creative and less creative people[J].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2002, 14(2): 193-205. 43 郝宁, 吴庆麟. 知识在创造性思维中作用述评[J]. 心理科学, 2010, 33(5): 1089-1094. 44 林平. 论家族型科学家隐性知识的维度及其传递优势[D].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 2009. 45 李立国, 赵阔. 跨学科知识生产的类型与经验——以21世纪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为例[J]. 大学教育科学, 2021, 12(5): 14-23. 46 曹立雪. 驯服进化的力量: 酶和结合蛋白的定向进化及噬菌体展示技术——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J].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18, 39(5): 770-777. 47 何镜堂. 我的建筑人生[J]. 城市环境设计, 2018(2): 16-25. 48 高国伟, 段佳琪, 李永先. 知识超网络研究综述[J]. 情报科学, 2018, 36(12): 162-167, 176. 49 席运江, 杨茜, 廖晓. 超网络与知识超网络研究简述[J]. 现代管理, 2019, 9(4): 557-565. 50 周晓英, 崔佳佳, 唐宇萍, 等. 情报学的起源与方向——从布什的《诚如所思》谈起[J]. 情报科学, 2004, 22(2): 129-132. 51 Popper K R. Objective knowledge: an evolutionary approach[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2. 52 BrookesB C. 情报学的基础(四)——第四篇 情报学: 变化中的范式[J]. 王崇德, 邓亚桥, 刘继刚, 译. 情报科学, 1984, 5(1): 66-77. 53 BrookesB C. 情报学的基础(一)——第一篇 哲学的方面[J]. 王崇德, 邓亚桥, 刘继刚, 译. 情报科学, 1983, 4(4): 84-94. 54 梁战平. 情报学若干问题辨析[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3, 26(3): 193-198. 55 李纲, 徐健, 毛进, 等. 合著作者研究兴趣相似性分布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 2017, 61(6): 92-98. 56 江文华, 徐健, 李纲, 等. 基于研究兴趣相似性网络的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社群分析[J]. 现代情报, 2019, 39(9): 21-27. 57 Bulut B, Kaya B, Alhajj R, et al. A paper recommendation system based on user’s research interests[C]// Proceedings of the 2018 IEEE/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s in Social Networks Analysis and Mining. Piscataway: IEEE, 2018: 911-915. 58 席运江, 党延忠. 基于加权知识网络的组织知识存量表示与度量[J]. 科学学研究, 2007, 25(3): 493-497. 59 喻峰. 知识创新和情报学初探[J]. 图书情报工作, 2001, 45(3): 39-43, 23. 60 贺颖. 情报学的认知视角分析[D]. 天津: 天津师范大学, 2002. |
[1] |
张爽, 刘非凡, 罗双玲, 夏昊翔. Smap:基于文献语义的学科知识图景可视化[J]. 情报学报, 2023, 42(1): 74-89. |
[2] |
张汝昊, 袁军鹏. 融合引用语义和语境特征的作者引文耦合分析法[J]. 情报学报, 2022, 41(8): 796-811. |
[3] |
赵志耘, 刘耀, 朱礼军, 吴欣雨. 复杂信息环境下知识组织和再利用模式与方法研究[J]. 情报学报, 2022, 41(12): 1266-1279. |
[4] |
马海云, 薛翔. 面向知识服务的领域知识结构研究[J]. 情报学报, 2022, 41(1): 73-82. |
[5] |
刘非凡, 张爽, 罗双玲, 夏昊翔. 基于深度图神经网络方法的领域知识结构探测[J]. 情报学报, 2021, 40(11): 1209-1220. |
[6] |
周海晨, 郑德俊, 郦天宇. 学术全文本的学术创新贡献识别探索[J]. 情报学报, 2020, 39(8): 845-851. |
[7] |
逯万辉, 谭宗颖. 基于深度学习的期刊分群与科学知识结构测度方法研究[J]. 情报学报, 2020, 39(1): 38-46.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