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代表作评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俞立平1 , 张矿伟2 , 蒋长兵2
1.浙江工商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杭州 310018 2.浙江工商大学管理工程与电子商务学院,杭州 310018
Promoting the Evaluation of Representative Works: Challenges and Recommendations
Yu Liping1 , Zhang Kuangwei2 , Jiang Changbing2
1.School of Statistics and Mathematics, 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2.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E-business, 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摘要 代表作制度作为科技评价中开始施行的一种新的制度,对其进行分析思考有助于代表作制度的完善,提高科技评价质量。本文首先对评价对象进行分析,然后从评价目的、评价对象、同行评议、评价技术等角度分析了代表作评价存在的问题,并对代表作的可靠性和通过率进行了数学证明。研究结果发现,代表作评价缺乏宏观评价视角、跨学科难以比较、作者难以选择、不同类型代表作不可比、学科异质性影响代表作评价、对不同学者评价存在适用问题、同行评议制度不够完善、评审专家难以满足需要、评价不同分组难以比较、评价成本高昂和评价可靠性不高等问题。最后本文提出政策建议:不宜扩大代表作的评审范围、明确代表作选取要求、进一步细化分类评价、采用传统方法对初中级学者评审、建立量化考核与代表作兼顾的评审制度、提高同行评审质量、给予高校科技评审的自主权、推广一些文献计量指标、完善科技评价机制。
关键词 :
代表作 ,
同行评议 ,
文献计量学 ,
科学计量学
收稿日期: 2020-04-22
基金资助: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制造业从数量型创新向质量型创新转型机制研究”(Z21G030004);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思维五步法’在《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实践”(JG20180629);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项目(浙江工商大学统计学、管理科学与工程)。
作者简介 : 俞立平,男,1967年生,博士,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技术经济、科技评价;张矿伟,男,1992年生,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为科技评价与技术经济;蒋长兵,男,1976年生,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信息管理、电子商务,E-mail:johncabin@mail.zjgsu.edu.c;
1 叶继元. 有益遏制学术评价形式化数量化[N]. 中国教育报, 2012-03-28(3). 2 李颍, 董超, 李正风, 等. 美英社会科学评价的经验与启示[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5, 36(5): 13-20. 3 邱均平, 任全娥. 国内外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成果评价比较研究[J]. 国外社会科学, 2007(3): 58-66. 4 俞吾金. “代表作”制度改变了什么[N]. 解放日报, 2012-06-09(5). 5 宋敏, 杜尚宇, 王春蕾. 基于高校自然科学奖的代表作评价机制[J]. 中国高校科技, 2019(9): 34-37. 6 臧峰宇. 学术评价不妨尝试“代表作”制度[N]. 光明日报, 2012-03-21(2). 7 姜春林, 赵宇航. 代表作评价: 探索之路与完善之策[J]. 甘肃社会科学, 2016(3): 143-148. 8 田贤鹏. 高校教师学术代表作制评价实施: 动因、挑战与路径[J]. 中国高教研究, 2020(2): 85-91. 9 符征. “学术代表作”评价制度待完善[N]. 中国科学报, 2012-10-25(A3). 10 李涛. 高校学术评价不宜简单采用“代表作”制[J]. 评价与管理, 2012, 10(4): 50. 11 Wenner?s C, Wold A. Nepotism and sexism in peer-review[J]. Nature, 1997, 387(6631): 341-343. 12 Marsh H W, Jayasinghe U W, Bond N W. Improving the peer-review process for grant applications: reliability, validity, bias, and generalizability[J]. The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8, 63(3): 160-168. 13 Bornmann L, Daniel H D. Seasonal bias in editorial decisions? A study using data from chemistry[J]. Learned Publishing, 2011, 24(4): 325-328. 14 Bohannon J. Who's afraid of peer review?[J]. Science, 2013, 342(6154): 60-65. 15 姜春林, 魏庆肖. 人文社会科学代表性论文评价指标体系建构及其实现机制[J]. 甘肃社会科学, 2017(2): 97-106. 16 姜春林, 张立伟, 张春博. 科学计量方法辅助代表作评价的探讨[J]. 情报资料工作, 2014(3): 31-36. 17 张积玉. 以量化为基础以代表作为主的综合化学术评价制度构建——基于S大学的经验[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25(6): 84-96. 18 杨兴林. 高校教师职务晋升的学术代表作评价研究[J]. 江苏高教, 2015(2): 34-37. 19 杜学亮. 代表作评价制度的困境与出路[J].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19(2): 74-79,207. 20 陈云良, 罗蓉蓉. “学术代表作”制度的实施条件和程序安排[J]. 现代大学教育, 2014(1): 99-105. 21 许纪霖. 回归学术共同体的内在价值尺度[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29(4): 78-82. 22 王浩斌. 学术共同体、学术期刊与学术评价之内在逻辑解读[J].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 2015(3): 69-81,126-127.
[1]
王燕鹏, 王学昭, 陈小莉, 李宜展, 刘细文. 基于科技政策和前沿动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关键技术和举措分析 [J]. 情报学报, 2022, 41(1): 29-37.
[2]
张俐, 马敏象, 杜军, 谭鹏, 普康晶, 吴斌. 基于文献计量与标引统计的医疗领域区块链技术应用发展趋势研究 [J]. 情报学报, 2021, 40(9): 962-973.
[3]
陈云伟, 张志强. 科技评价走出“破”与“立”困局的思考与建议 [J]. 情报学报, 2020, 39(8): 796-805.
[4]
张琳, SivertsenGunnar. 科学计量与同行评议相结合的科研评价——国际经验与启示 [J]. 情报学报, 2020, 39(8): 806-816.
[5]
周建, 刘炎宝, 刘佳佳. 情感分析研究的知识结构及热点前沿探析 [J]. 情报学报, 2020, 39(1): 111-124.
[6]
陈悦, 王智琦, 刘则渊, 谭建国. 预印本的学术影响力研究——以arXiv 自存档论文为例 [J]. 情报学报, 2019, 38(8): 815-825.
[7]
陈悦, 王智琦, 刘则渊, 宋超. 多指标视角下的图书情报类预印本影响力评价 [J]. 情报学报, 2019, 38(4): 342-353.
[8]
柯昊, 李天, 周悦, 钟玉颖, 俞征鹿, 袁军鹏. 数据缺失时基于BP神经网络的作者重名辨识研究 [J]. 情报学报, 2018, 37(6): 600-609.
[9]
孙震, 冷伏海. 一种基于知识元共现的ESI研究前沿知识演进分析方法 [J]. 情报学报, 2018, 37(11): 1095-1113.
[10]
张维冲, 孟浩, 王芳. 世界一流大学竞争力与科研产出计量学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J]. 情报学报, 2018, 37(11): 1123-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