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情报学的起源及发展
马费成1,2,3 , 李志元1,2
1.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武汉 430072 2.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武汉 430072 3.武汉大学大数据研究院,武汉 430072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Science in China
Ma Feicheng1,2,3 , Li Zhiyuan1,2
1.Center for Studies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2.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3.Big Data Institute,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摘要 本文回顾了中国当代情报学的发展历程,分别剖析了“Intelligence”和“Information”两种范式下的中美情报学学科结构,以期对中国情报学学科体系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为学科发展的相关讨论提供依据。本文指出,中国情报学起源于20世纪的科技情报工作,认为中国情报学要推进“Intelligence”范式和“Information”范式协同发展,完善中国情报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设,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情报学发展道路。
关键词 :
中国情报学 ,
学科发展 ,
“Information”范式 ,
“Intelligence”范式
收稿日期: 2021-03-10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研究专项项目“新时代中国特色图情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19VXK09)。
作者简介 : 马费成,男,1947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情报学理论与方法、大数据分析与应用,E-mail:fchma@whu.edu.cn;李志元,男,1992年生,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为用户信息行;
1 包昌火, 刘彦君, 张婧, 等. 中国情报学论纲[J]. 情报杂志, 2018, 37(1): 1-8. 2 刘跃进. 论“国家安全学”的门类地位与“情报学”一级学科问题[J]. 情报杂志, 2020, 39(10): 1-5. 3 钱学森. 科技情报工作的科学技术[J]. 图书馆学通讯, 1983, 9(4): 44-51. 4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EB/OL]. [2020-12-15]. http://www.most.gov.cn/ztzl/gjzcqgy/zcqgylshg/200508/t20050831_24440.htm. 5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中信所简介[EB/OL]. [2020-12-15]. https://www.istic.ac.cn/isticcms/html/1/151/152/337.html. 6 包昌火, 金学慧, 张婧, 等. 论中国情报学学科体系的构建[J]. 情报杂志, 2018, 37(10): 1-11, 41. 7 韩淑举.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访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黄宗忠教授[J].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2(1): 1-13. 8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名词[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9: 1. 9 申华. 军事情报学视野下的中国情报学融合发展研究[J]. 情报杂志, 2019, 38(9): 24-29. 10 高金虎. 军事情报学研究现状与发展前瞻[J]. 情报学报, 2018, 37(5): 477-485. 11 马德辉. 中国公安情报学的兴起和发展[J]. 情报杂志, 2015, 34(11): 7-14. 12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The classification of instructional programs[EB/OL]. [2020-12-28]. https://nces.ed.gov/ipeds/cipcode/browse.aspx?y=56. 13 IEEE Intelligence and Security Informatics (ISI)[EB/OL]. [2021-03-06]. https://www.ieee-itss.org/isi. 14 王飞跃, 王珏. 情报与安全信息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 中国基础科学, 2005, 7(2): 24-29. 15 Landon-Murray M, Coulthart S. Intelligence studies programs as US public policy: a survey of IC CAE grant recipients[J]. Intelligence and National Security, 2020, 35(2): 269-282. 16 Coulthart S, Crosston M. Terra incognita: mapping American intelligence education curriculum[J]. Journal of Strategic Security, 2015, 8(3): 46-68. 17 马费成, 李志元. 新文科背景下我国图书情报学科的发展前景[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20, 46(6): 4-15. 18 肖勇. 弘扬钱学森科技情报学术思想科学界定资讯学与中国情报学[J]. 图书情报工作, 2011, 55(8): 30-33, 66. 19 孙建军, 李阳. 论情报学与情报工作“智慧”发展的几个问题[J]. 信息资源管理学报, 2019, 9(1): 4-8. 20 谢琪彬. 开源情报与其他来源情报融合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J]. 情报杂志, 2021, 40(1): 12-18. 21 陈雪飞, 李辉, 刘彦君. 国家安全与发展视野下的我国国家情报体制构建[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20, 43(8): 15-20, 14. 22 马海群, 张铭志. 军民融合视角下的情报共享研究[J]. 现代情报, 2020, 40(1): 14-23. 23 杨国立.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军民情报学融合机理分析[J]. 情报学报, 2021, 40(1): 30-42. 24 潘玥斐. “三大体系”建设引领哲学社会科学迈向未来[EB/OL]. [2021-03-06]. http://orig.cssn.cn/sf/201902/t20190222_4834675_1.shtml. 25 谢伏瞻.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J]. 中国社会科学, 2019(5): 4-22, 204. 26 王增智. 运用数据话语推动话语体系建设[N].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0-12-24(1).
[1]
曹文振, 赖纪瑶, 王延飞. 人工智能时代情报学发展走向之辨——对本体论、感知论、方法论、服务论的再思考 [J]. 情报学报, 2020, 39(5): 557-564.
[2]
陈芬, 苏新宁. 我国情报学学科发展现状与未来思考 [J]. 情报学报, 2019, 38(9): 988-996.
[3]
李品, 杨建林. 基于大数据思维的情报学科发展道路探究 [J]. 情报学报, 2019, 38(3): 239-248.